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04)

作品数:69被引量:289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恒威朱菁陈巍张静李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年鉴》《心理科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生命心智有感橡胶知觉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元方法论视角理解计算模型认知效力问题——明知有缺陷的计算模型能供给我们怎样的知识?被引量:1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年第11期31-36,共6页彭文青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JZD004)。
在工程实践中,构建计算模型的约束不仅是求真,可求解性也是重要约束之一,这使得我们建构计算模型所用的方法不能确保模型"正确"地表征物理实在,它们是有"缺陷"的,但何以有缺陷的计算模型却经常给我们提供有效用的知识?本文从科学元方法...
关键词:计算模型 模型建构 抽象/理想化 模型虚构 模型验证 
哲学专家直觉跨领域差异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11期30-36,共7页伍素 黄俊维 
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JZD004);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考察”(项目编号:18NDJC211YB)
实验哲学研究发现,受过专业训练的哲学学者对于思想实验的直觉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受到诸多与理性判断无关的因素的影响。鉴于直觉在哲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哲学学者直觉的多样性和敏感性无疑为传统哲学方法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通过...
关键词:哲学直觉 专家直觉优势 直觉划分 思想实验 实验哲学 
证言知识反个体主义被引量:3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7期51-59,共9页蔡海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JZD004);第6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知识论反个体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017M622085)
通过接受他人话语(证言)而形成的信念何以能够成为知识?个体主义认为证言本身并不具有为认知主体提供知识保证的特殊地位,证言知识完全由接受证言的个体内在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资源提供辩护和保证。反个体主义则主张证言知识不能完全由个...
关键词:证言知识 个人 社会 反个体主义 
神经全局工作空间:迪昂意识思想简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4期8-14,共7页安晖 李恒威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14BZX02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JZD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M601959)
意识是人性——人之为人——的根本条件。科学地理解意识,也许是有意识的理智在完备地理解世界时要去完成的"最后问题"。我们提出,现象学-形而上学-方法论-实验科学——这四个维度构成了判断和评价一个科学的意识理论之全面性的参照框...
关键词:迪昂 有意识通达 最小对比 信息分享机制 意识的标记 
科学认知革新引起的技术范式转变与工业革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86-89,共4页汤治成 李平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04)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生产活动的实践中,科学认知、技术范式,工业革命是三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分析和理清这三个概念,从科学认知的发展过程视角出发,给技术范式以哲学解读,从而了解工业革命产生的源头。这三个重要概念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果...
关键词:科学认知 技术范式 工业革命 
反身一元论:威尔曼斯意识思想简论被引量: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118-131,共14页李恒威 武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论研究"(14BZX02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13JZD004)的阶段性成果
尽管复兴的意识研究已经持续了30余年,然而一些根本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维度:(1)如何理解意识,即意识的定义问题;(2)意识的形而上学本性,或心-身关系问题;(3)意识的神经机制问题;(4)意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威...
关键词:意识 威尔曼斯 反身一元论 知觉投射 两面一元论 
证据是心理状态吗?被引量: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5期10-16,共7页舒卓 朱菁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13JZD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探索"(2017M621971)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对证据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证据的认识论作用,例如证据如何为确立信念、假说和理论提供支撑,而对证据本性的探讨(证据究竟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事物能成为证据?)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证据的心理...
关键词:证据 证据主义 心理主义 认知理由 
概念的异质性学说剖析被引量:5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4期26-33,共8页向必灯 李平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JZD004)
马歇瑞(E.Machery)的C概念学说及异质性概念假说认为,概念本身并不构成科学意义上的自然类,但其次级范畴(原型、范例和理论)却构成三个彼此异质的自然类,因而应该用"原型"、"范例"和"理论"这三种基本概念类型的名称代替"概念",并把"概念...
关键词:概念 自然类 消去论 异质性假说 
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的转变引起中国农村模式变革被引量:2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4期98-103,共6页汤治成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认知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3JZD004)
以群体为核心组成的人类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中,大众认识与技术范式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大众认识的影响下,群体的思想、道德、感觉会突然或逐渐改变。从而产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改变。在群体意识里,这种改变是一种强大...
关键词:大众认识 技术范式 农村模式 变革 科学合理性 
认知科学:再启两种文化的对话被引量:4
《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3期1-10,共10页李恒威 武锐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4BZX0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04)
在斯诺的"两种文化"概念提出半个多世纪之后,即使面对人性和人心这一人文与科学都共同关注的领域,两种文化也因其各自所蕴含的旨趣、立场、视角、方法、气质和成果的差异而表现出某种隔阂、误解、相斥甚至敌对。而现在我们也已经看到,...
关键词:两种文化 认知科学 第三种文化 对话 人性 人心 还原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