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40091)

作品数:17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汪银峰周晓彦陶娥高欣赵美英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攀枝花学院学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元韵谱》词汇化好歹语法化韵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古汉语“复”的词尾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67-71,共5页周晓彦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阶段性成果之一;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阶段性成果之一
"复"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词尾,词尾"复"是在与"又"同义连用共同做状语的句法环境中产生的,"又复"高频共现、逐步凝合,在发展过程中"又"吞噬了"复"的语法功能,"复"意义脱落虚化为词尾。"又""复"同义连用时,它们的语法功能的不同,决定了...
关键词:中古汉语 副词词尾“复” 词尾化 
反义复合词“好歹”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被引量:7
《宜宾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97-103,共7页周晓彦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
"好歹"是由形容词语素"好"和"歹"组合而成的,"好歹"凝合成词之后,通过转喻机制,整体发生了转类,趋向于名词化,具有指称功能。随着其句法位置的变化,加上本身具有评价性的语义基础,"好歹"又进一步虚化为情态副词,且在现代汉语中这一用法...
关键词:好歹 词汇化 语法化 语用功能 概念整合度 词汇化等级 
“好歹”的词汇化、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被引量:4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94-97,共4页周晓彦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阶段性成果之一;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阶段性成果之一
"好歹"一词形成于宋元时期,本是由语义相反的"好"和"歹"构成的并列式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在发展过程中意义逐步泛化,其整体意义不再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这时候"好歹"初步实现其词汇化。在使用过程中其句法位置更加...
关键词:好歹 词汇化 语法化 动因 
洛阳方言高量级程度副词的多方位考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57-60,共4页周晓彦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
洛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洛阳方言中有极其丰富的程度副词,在运用上虽有与普通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我们根据张谊生先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程度副词的分类标准,将它们划入"相对程度副词"的"高量级类",我们暂且称...
关键词:洛阳方言 程度副词 高量级 
中古汉语“自”的词尾化历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79-82,116,共5页周晓彦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阶段性成果之一;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阶段性成果之一
"自"是中古时期最常用的副词词尾之一。在上古汉语中"自"最常用的用法是作己称代词,还可以作介词和副词。我们认为副词词尾的"自"是由其己称代词的用法发展而来的。"自"最初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回指主语或表示动作行为由主语发出,随着语...
关键词:副词词尾“自” 词尾化 动因与机制 
洛阳方言中“嘞”的功能考察被引量:1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74-77,共4页周晓彦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
洛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洛嵩片,"嘞"在洛阳方言口语中使用非常广泛。其在句子中的功能有三项:语气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这三种用法中,其作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用法。文章从其句法分布角度入手,对洛阳方言中"嘞"的...
关键词:洛阳方言  语法功能 
析《韵学臆说》声母的特点——以韵首“过”“皆”为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96-100,共5页赵美英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40091);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BYY113);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1409)
《韵学臆说》是王植有感于音韵学现状而作的一部反映清朝时期语音面貌的韵书。全书按照韵首分为"光、官、公、昆"等十三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广韵》时期到《韵学臆说》时期语音的发展演变。本文以第九、十韵首,即"过""皆"两个韵首为...
关键词:韵学臆说 声母   
认知视域下动词“打”义项的家族相似性被引量:2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36-41,共6页周晓彦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1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Y201409)
采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动词"打"的词义系统进行梳理,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多义词"打"义项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经分析发现"打"各个义项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体,而是在本义基础上通过隐喻等途径衍生出来的,并通过家族相似性...
关键词: 概念要素分析法 家族相似性 语义范畴 
《元韵谱》入声字的文白层次
《东方语言学》2014年第1期112-119,191,共9页汪银峰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元韵谱》与明清语音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C740091)阶段性成果
乔中和《元韵谱》作为明清时期一部韵书韵图相配合的韵学著作,对于明清汉语语音,特别是明末内丘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元韵谱》保留入声,入声与阴声韵相配,且入声字存在文白层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元韵谱》入声...
关键词:《元韵谱》 入声字 文白层次 
域外汉籍“燕行录”与东北方言研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汪银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06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4013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09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YY002);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31slktziwx-42);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研究项目(Y201409).
域外汉籍“燕行录”大多用汉语完成,其共时语料的性质不容忽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本土史料更具有真实性,更能反映当时汉语的真实状态,是研究明清时期语言的巨大宝藏。辽东地区一直都是使行线路的重要地区,因此燕行文献中也保存有很...
关键词:“燕行录” 燕行文献 东北方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