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MZ023)

作品数:6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曾现江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研究》《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土司藏区嘉绒碑文清朝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被引量:1
《西藏研究》2017年第1期29-35,共7页曾现江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中叶至民国嘉绒藏区社会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10BN0023);西南大学教改研究项目"新形式下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Y082)阶段性成果
旧方志是藏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嘉绒地区的方志编纂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即有多部图经,从北宋前期到清康熙年间,相继修成了至少10部州县志。这些图经、州县志虽早已失传,但仍有少量弥足珍贵的佚文可辑。清乾隆至民国时期,嘉绒藏区...
关键词:地方志 嘉绒 藏区历史 
明清藏区大乘司徒与守善体梵灌顶大国师考被引量:2
《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105-114,共10页曾现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中叶至民国嘉绒藏区社会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0BMZ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藏族中原观的形成与演变"(项目编号:SWU1309390)的资助
清代前期的史料记载证明,大乘司徒与守善体梵灌顶大国师并非明朝敕封的大乘、大宝法王或其朝贡使者,而是两员驻牧于雅州寺院,且无管辖地方及人口的特殊土司。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藏区朝贡制度改革之后,规定绝大部分藏区朝贡者都留边候...
关键词:大乘司徒 守善体梵灌顶大国师 土司 藏区 
汉人移民与清代金川屯区地域社会的重构及发展被引量: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203-208,共6页曾现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中叶至民国嘉绒藏区社会历史研究"(10BMZ023);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藏族中原观的形成与演变"(SWU1209309)阶段性成果
在第二次金川之役结束后金川地域社会重构背景下,有超过5000户主要来自四川内地的汉人,相继以兵民屯田、流寓懋迁等形式迁入金川五屯,在大小金川河谷两岸形成了颇具人口规模的汉人聚居区,其人口逐渐占到当地总人口约七成。这些汉人移民...
关键词:汉人 移民 金川 汉藏关系 社会重构 社会发展 
乾隆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的文本差异及其成因被引量: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34-38,共5页曾现江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中叶至民国嘉绒藏族社会研究"(10BMZ023);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藏族中原观的形成与演变"(SWU1209309)阶段性成果
乾隆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对大、小金川土司的地面与人口,有"地不逾千余里,人不满三万户"与"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两种叙述传统,但二者与实际情况都不相符。前者可能是故意夸大,尤其是对两金川土司的人口夸张过甚,后者...
关键词:清朝 乾隆 金川土司 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 
数字崇拜与文化象征:对“嘉绒十八土司”历史文化内涵的探讨
《西藏研究》2011年第3期41-49,共9页曾现江 
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度一般项目"清中叶至民国嘉绒藏区社会历史研究"(10BMZ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南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西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研究"的资助
"嘉绒十八土司"被视为是一个关于嘉绒藏族历史地理范围的表述,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且各有不合情理之处。从"十八"之说广泛存在于苯教文化体系,以及象雄苯教与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来看,"嘉绒十八土司"很可能源于苯教关...
关键词:嘉绒藏族 苯教 十八土司 
吐蕃东渐与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动及族群分布格局演变被引量:2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71-77,共7页曾现江 
西南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西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中叶至民国嘉绒藏区社会历史研究"(项目号:10BMZ023)阶段性成果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关键词:吐蕃 藏彝走廊 族群互动 族群格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