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互动

作品数:157被引量:518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周大鸣李大龙刘志平胡牧李绍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族群融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基于中华历史三个重要阶段的论述
《西北民族研究》2025年第1期5-17,共13页范丽珠 陈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研究”(编号:24&ZD19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及其国际视野”(编号:23VMZ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关注中国陷于群雄争霸的三个历史时期,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混乱、分裂与争斗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出一套基于情理的族群观和天下观,以及后世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精英如何通过接受和发扬滥觞于先秦的观念体系,在...
关键词:族群互动与融汇 中华民族共同体 族群观 天下观 
元末漳州客家名宦罗良族群互动及影响考
《古田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78-86,共9页刘涛 
文章围绕元末漳州路总管罗良与畲民、“河老”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考辨罗良第七子入畲叙事真伪,重新审视罗良与陈元光后裔陈君用争夺苏妙娘引发内斗叙事真伪及其由来与载入地方志始末。罗良三次平定畲民起事,其子却由龙溪县前往南靖县...
关键词:罗良 客家 畲客 “河老”族群 元明时期 
东蒙古诸部驻牧蓟辽的几个问题——东北亚族群互动与满洲的崛起研究之一
《清史研究》2024年第5期18-36,共19页潘振平 
嘉靖二十五年(1546),东蒙古诸部瓜分了朵颜三卫,驻牧于明蓟辽边外,其深层原因是北元蒙古不地汗临终前对于子侄的分封。东蒙古察哈尔部与右翼蒙古喀喇沁部瓜分了朵颜卫,内喀尔喀部收服了泰宁卫,并与嫩科尔沁部一起瓜分了福余卫。东蒙古...
关键词:不地汗 打来孙汗 朵颜卫 泰宁卫 福余卫 满洲 
转型时代的“胞波情谊”与中缅关系被引量:2
《南洋问题研究》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段颖 
中国侨联课题“比较视野下的区域生态、跨国流动与侨乡社会”(22BZQK203)。
进入21世纪,中缅两国社会均面临较大的转型。两国在区域格局中的角色、地位及相互关系日趋动态复杂,并成为影响区域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嘉庚精神为关照,聚焦于国家话语与日常实践中的“胞波情谊”和中缅关...
关键词:“胞波情谊” 中缅关系 国家建设 族群互动 日常实践 
凉山彝族漆器纹样及其族群互动关系探析
《中国民族美术》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余奕楠(文/图) 杨筑慧(文/图)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项目“南方民族糯稻文化与文明互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VJV144。
漆器是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其髹饰纹样与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记录了其与周边各族群互动往来的历史,是具有叙事功能的纹样符号。本文以凉山彝族漆器纹样的视觉特征...
关键词:彝族漆器纹样 文化内涵 族群互动 
拉萨川菜馆的在地化与多民族互动研究
《中国藏学》2024年第3期154-161,217,218,共10页励轩 臧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藏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研究”(项目编号:22VMZ008)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及市场经济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涉藏地区的市场化和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西藏与内地食物与人口的流动速度远超历史时期,联系愈发紧密,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的地域性与社会性被逐渐消解、重构,人们越来越难...
关键词:拉萨 川菜 川菜馆 在地化 族群互动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藏族移民历史文化与地域方言的产生及演化探微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2024年第2期66-80,共15页东主才让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藏语方言文化比较研究”(21AMZ018)。
文章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境内外藏语方言的形成、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依据藏语方言材料和古文献史料,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了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与不同地域藏语西部方言(巴尔蒂话、拉达克...
关键词:“一带一路” 族群互动 方言演化 
“路学”视域下唐蕃古道节点城镇族际互动图式——基于湟源的历史考察
《民族艺林》2024年第2期16-25,共10页马巍 赵懋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路学’视阈下青藏铁路与多民族交融共生研究”(项目编号:21CMZ012);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成为‘天路’:青藏铁路的符号化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2DWQTZS001)阶段性成果。
湟源地处唐蕃古道关键隘口,位于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是多族群互动的重要场域,对于研究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通过对湟源的历史考察,从自然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分析了族群间的经贸、婚姻、语言、饮...
关键词:路学 唐蕃古道 湟源 族群互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晚清甘青民族走廊的族群互动与社会治理——基于多哇藏族部落与河南亲王旗一案的考察
《中国藏学》2024年第1期162-172,218,219,共13页张蓉 
国家社科基金“晚清西北民族走廊社会纠纷综合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CZS052)阶段性成果。
民族走廊地带若干民族多元共生、彼此交融的局面由冲突与沟通共同促成,尤其是地域相连带来的冲突,往往转化为一种更为深刻的“糅合力”。多哇藏族部落与河南亲王旗一案,是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甘青民族走廊各族群因争夺公共资源、生...
关键词:晚清 民族走廊 族群互动 社会治理 
形象与认同:湘黔边界侗苗地区飞山公杨再思祖宗像的统一化建构
《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23年第5期35-41,共7页杨刚 刘灿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家谱的共同体叙事研究”(编号:21YJA850006)的阶段性成果。
飞山公杨再思是湘黔边界侗苗地区许多杨姓家族共同追认的英雄祖先。族谱中的飞山公杨再思祖宗像,在历时的建构过程中,因时因地的不同,其视觉形象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多元至统一”的历史变迁。飞山公杨再思祖宗像的统一化建构,是在20...
关键词:飞山公杨再思 祖宗像 视觉形象 族群互动 文化认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