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751024)

作品数:3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黄万华黄一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更多>>
相关主题:战后抗战胜利后京派文学转型中国现代文学史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瑞恰慈和1940年代后期平津地区的文论建设被引量: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177-191,共15页黄一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945年至1950年代中国文学转型研究"(批准号08jA751024)阶段性成果;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批准号10BZW099)阶段性成果
1940年代后期以袁可嘉为代表的受原京派作家影响的平津地区年轻学人、作家展开的文学批评是战后重建中国文学的多种路向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种路向,他们与左翼文学阵营展开的争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建设性文学价值的论战之一,瑞恰慈...
关键词:瑞恰慈 袁可嘉 文学重建 新诗现代化 
跨越1949:在“常识”中展开的香港体验和想象被引量:2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40-46,共7页黄万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W09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A751024)
战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文坛坚持了文学的常识性立场,以文学常识的力量保存、发展了文学自身,由此与内地"工农兵文艺"和台湾"战斗文艺"分手,进入香港体验和想象中的本地化进程。而推动本地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战后香港家园意识的生长。香...
关键词:战后 1950年代 香港文坛 文学常识 香港体验 香港想象 
“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被引量:6
《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46-52,共7页黄万华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批准号10BZW09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批准号08jA751024)成果
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国文学的多种路向中,原京派成员的重新聚合并延续、发展了其京派主张的文学实践,反映了战后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走向。战后的"京派"倡导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最鲜明、立场最充分的自由主义文学观。由此出发,他...
关键词:“京派” 中国文学 战后中国 文学转型 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由主义文学观 抗战胜利后 1949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