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MZ008)

作品数:20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宇京周箐高洁余锐谢亚平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创作》《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长阳南曲土家族音乐文化曲牌体地方小曲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被引量:1
《作家》2011年第24期199-200,共2页高洁 陈宇京 
国家社科基金“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结题成果,项目编号:08CMZ008
傩戏又称为中国的"活化石",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并融合了社会的宗教、人类、历史等学科。本文通过鄂西土家族傩戏的音乐文化、唱腔、器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阐...
关键词:鄂西 土家族 傩戏 音乐文化 
歌曲《月满西楼》的声乐美学研究被引量:3
《音乐创作》2011年第4期118-119,共2页周箐 余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编号:08CMZ008)成果之一;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长阳南曲的东方美学特征研究(编号:2008Q121)
本文以歌曲《月满西楼》为切入点,从它的词章、旋律、演唱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旨在搭建从宋词到现代声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桥梁,使我们更好的创作、欣赏、演唱此类声乐作品,提高声乐美学修养。
关键词:《月满西楼》  声乐 美学 
从“谐谑”的艺术学本体意义到人文的“谐谑精神”被引量:1
《人民音乐》2011年第2期64-67,共4页陈宇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编号:08CMZ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现代视阈下对赛义德;黑格尔东方审美文化观的批判>(编号:10YJC75112)成果之一
一、既往"谐谑"相关文论综述 总揽当下国内与"谐谑"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艺术学(包括音乐美学)视阈内的"谐谑"类艺术本体及学理意义考析,如吴文科专著《中国曲艺通论》"第一章本体通论第四节谐谑论"、单林...
关键词:谐谑曲 本体意义 艺术学 精神 硕士学位论文 人文 音乐美学 研究成果 
中国少数民族歌师文化的传承问题及保护措施探析——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为例
《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181-186,211,共7页陈宇京 高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编号:08CMZ008)前期成果之一
以"歌师"为载体的"少数民族歌师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素有"歌舞之乡"美称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为例,剖析当下土家族歌师及歌师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对细化的解决措施,于其他兄弟民族同类文化事业而...
关键词:少数民族 歌师文化 传承保护 
土家族歌师刍议被引量:1
《三峡论坛》2010年第4期66-70,共5页陈宇京 吴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08CMZ008)
土家族"歌师"是其传统文化得以千年承传的重要载体。沿史索迹,可以发现土家族歌师具有专指和泛指的双重内涵,也即土家族歌师有职业歌师和平民歌师的类别之分。这种区分的根据就在于其现身的文化宇宙以及歌师本身袭承的艺业水平。不管何...
关键词:土家族 歌师 艺业 世俗化 
中国少数民族歌师文化刍议被引量:3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11,共7页陈宇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08CMZ00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三峡传统歌乐文化研究"(2007KF17)
"歌师文化"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典型性音乐文化形态,它以各族族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谓"歌师"为传承主体,以口耳相传为承传方式,以所属民族各类文化活动为留存空间。在当前高科技迅猛发展态势下,此种文化事象的传承已显举步维...
关键词:歌师文化事象 音乐行为能力 人文属性 
土家族女性“骂媒”婚俗谐谑话语的堆积本质及方式被引量:2
《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25-129,共5页陈宇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8CMZ008;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歌师--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者的文化意义>成果之一;编号:2005q066
既往有关土家族女性"骂媒"文化事象的专门研究成果,大多涵括于"哭嫁"之中。其实,"骂媒-哭嫁-陪十姊妹"属于土家族婚俗的三个不同环节,彼此之间构成以"骂媒"为原点的堆积维恩关系。作为土家族的特有婚俗文化事象,"骂媒"是土家族青年女性...
关键词:土家族女性 骂媒 婚俗话语 谐谑 
“长阳南曲”论争管见及其本土音乐元素考析
《三峡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161-187,共27页陈宇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8CMZ008);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三峡传统歌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7KF17)成果之一
前言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部门组织,陈洪、袁新秀、田玉成等前辈民族音乐学工作者,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即已开始的大量艰苦田野调查结果,长阳南曲是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起即流行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两县境内。
关键词:长阳南曲 田玉成 音乐元素 曲牌体 土家族地区 民族音乐学 曲艺形式 三眼板 王仁山 民间歌曲 
长阳南曲的旋法研究
《三峡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188-197,共10页李丽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8CMZ008);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三峡传统歌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7KF17)成果之一
长阳南曲,古称南曲,亦称丝弦,大约产生于乾隆至光绪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长阳南曲主要分布在资丘、渔峡口两个镇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与长阳毗邻的蒿坪、柴埠溪地区。资丘镇是长阳南曲最为集中的流传地。
关键词:长阳南曲 旋法 资丘镇 曲牌体 凤阳花鼓 田玉成 伴奏乐器 演唱形式 曲唱 银绞丝 
试析长阳南曲的音乐特征
《三峡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218-228,共11页田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8CMZ008);湖北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三峡传统歌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7KF17)成果之一
前言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较为古老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鄂西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尤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一带最为盛行。原称南曲,1962年始定今名。它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娶媳嫁女。
关键词:长阳南曲 音乐特征 地方小曲 曲牌体 起音 唱曲 变宫 三眼板 联曲体 曲牌音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