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93)

作品数:13被引量:2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中宇黄茂玲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澳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争鸣》《广东社会科学》《晋阳学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新诗现代汉诗白居易汉语新诗汉语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语诗韵三大功能及其文学价值——兼论“聚合”力对诗歌跳跃结构的平衡作用
《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149-156,255,256,共10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项目号11BZW093)的阶段性成果。
汉语诗韵具有"聚合"作用、乐音魅力、构成韵节奏三大基本功能。"聚合"作用指相同的韵形成包容性"语音结构",把与该韵相关的诗句(行)覆盖于内、构成"同韵模块",这种"同一性"形成内部的向心力,在结构上更为紧密、浑然一体,有利于平衡诗歌...
关键词:汉语诗韵 “聚合”作用 乐音魅力 韵节奏 文学价值 
汉语诗歌交韵、抱韵考论——兼及新诗“废韵”的荒谬性被引量:1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20-26,共7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11BZW093)
语言的个性差异使不同民族诗歌呈现各异风采。汉语的普遍性重音、音节响度大等,提供了比英语强大得多的韵资源,新诗废韵论者的荒谬性在于对母语特性的"无视"。中国古老的《诗经》很可能是英语诗常用韵式"交韵"和"抱韵"的源头。《诗经》...
关键词:汉语诗歌 交韵 抱韵 
归隐与“中隐”: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动机比较被引量: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6-7,62,共3页黄茂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学传统研究"(项目编号:11BZW093)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
关键词:白居易 陶渊明 仕宦经历 隐逸思想 “中隐” 
汉语新诗体式探索与新诗大家——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5-12,共8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11BZW093)
和散文、小说的"无定式"相比,诗通常会形成某些特别适应时代审美心理的体式。相对稳固、可大量"复制"且广泛接受的形式,往往就是当时普遍性审美心理的"外化"或者形式化。新诗体的形成,通常是对普遍性审美心理的有效捕捉和艺术把握,是诗...
关键词:新诗体 审美心理 双节对称形式 
韵律:语言属性、诗性还是音乐性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5-9,共5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11BZW093)阶段性成果
节奏、韵、平仄等韵律要素构成的诗学效果,中西文艺理论通常称为"音乐性"。但细考发现,节奏是一种早于音乐、诗歌的自然或生命属性,音乐进一步改造成更鲜明、精确的"音乐节奏";语言则通过语音组合构成不完全"等时"的"语言节奏"或诗歌节...
关键词:韵律 语言属性 诗性 音乐性 性质认定 
汉语新诗的“雅化”及其前景被引量:2
《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159-166,共8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项目号11BZW093)的阶段性成果
从古代汉诗的发展路径来看,一种样式能不能最终达到高峰水平,取决于能否走出初创时期的相对粗糙,逐步实现自身"升级"。诗歌不管涉及何种题材,往往都不停留于原生状态或世俗水平的逼真表现,从内涵到形式都是最为倾向于"雅化"的文学样式,...
关键词:汉语新诗 雅化 高峰水平 非“同质”关系 机遇 
汉语新诗:“整齐”为何可能及其意义被引量:2
《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70-77,共8页张中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成果"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11BZW093)
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以此创作新诗以来,“豆腐干体”、雕琢过甚、刻板单调等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此以后,关于“整齐”问题,多数时候甚至不再列入新诗的论题。似乎闻一多等人做了一个反面的试...
关键词:新诗 意义 汉语 中国诗歌史 诗的格律 《诗经》 闻一多 豆腐干 
汉语韵部、声调的变化及其对新诗的影响被引量:1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27-30,39,共5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11BZW093)
现代汉语韵部数量处于历史"低值"且得益于通用语的普及,新诗用韵环境处于历史最为优越的时期。古、今汉语声调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调类总数均为4个,就声调的特性来看,都可分为比较平稳、少起伏的高平调,以及起伏大、调值较低的仄声调...
关键词:汉语 韵部 声调 新诗 “美的形式” “beautiful forms” 
唐诗精神、文体系统、传播方式与现代汉诗的“三大重建”被引量:4
《晋阳学刊》2014年第1期23-28,共6页张中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项目编号:11BZW093)的阶段性成果
任何艺术,都包括精神内涵、艺术形式及有效传播三大要素。"神来,气来,情来"构成唐诗精神内涵的核心,"诸体皆备"形成"体裁系统的优势",强烈的传播意识及传播途径多样化,推动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吕进提出中国现代诗歌的"三大重建",系统性...
关键词:唐诗精神 “体裁系统的优势” 传播意识 吕进 “三大重建” 
席慕蓉诗歌的民族个性及其影响被引量: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21-126,共6页张中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W093)"汉语诗律的语言基因与文化传统研究"
席慕蓉诗与蒙古民族个性及文化心理具有密切关系,质朴、粗犷、豪迈的草原文化特质,与其长期生活的南方环境接触的汉文化交融、互补,构成具有艺术魅力的"陌生化"效果。席慕蓉带有北方游牧民族色彩的事象与新鲜的意象组合,在某种意义上丰...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 民族个性 “陌生化”效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