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史

作品数:535被引量:245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才智木斋王建疆傅正义严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四言诗的筮域书写——以《易经》《焦氏易林》为中心
《智慧中国》2024年第12期60-61,共2页王长红 
谈及中国诗歌史的发端,很多文学史教材或学人著述一般会追溯至《诗经》,《诗经》也因此被冠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称号。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认识,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郭沫若、李镜池、高亨等老一辈学者认为《诗经》之前存...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焦氏易林》 四言诗 高亨 诗歌总集 《易经》 李镜池 《井》 
一场赊账举办的饯行--说李白《送韩侍御之广德》的史实与内涵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4年第11期109-112,共4页吴怀东 
众所周知,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浪漫的诗神,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偶像,在他名声大噪的高光时刻,他所到之处一定是众星拱月,比如,他在皖南泾县桃花潭游玩,汪伦就精心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送行仪式--岸上踏歌,令李白感动不已,因此留下千古名作《...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晚年创作 送韩侍御之广德 送别诗 诗神 盛唐时代 精神偶像 李白 
风吹一夜满山关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小学生适读)》2024年第5期64-64,共1页臧明艳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把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成边将士生活的诗人称作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被称作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曾两次出塞,在报效国家的同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边塞诗人 王之涣 岑参 王昌龄 高适 边塞风光 出塞 
李白VS杜甫:出世的“道”与入世的“儒”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4年第11期50-51,共2页
李白和杜甫,中国诗歌史上不分伯仲的“双子星座”,以“进则儒,退则道”的人生姿态,在属于他们共同的时代里奔涌向前,映射“出世”和“入世”两种命运。最终成为影响唐朝乃至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的闪耀“星辰”。世人只知李白放浪形骸,骄狂...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中国思想文化 人生姿态 政治抱负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兼济天下 双子星座 安史之乱 
诗人李隆基
《文史知识》2024年第3期30-40,共11页陈尚君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是一位英武果决、壮伟有为的君主,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书俱佳的文人。他在位四十五年,重用文臣,关心吏治,遵信三教,提倡多元,开创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文学史上称为盛唐。他在位的开元、天宝期间...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李隆基 盛唐 才华横溢 诗文 本职工作 
名士多博才,风骨亦铮铮——建安文学中的“他”群像
《现代阅读》2024年第4期28-31,共4页罗莹 
导读。东汉末年,一支在曹氏势力统治下,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作家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活跃于文坛,他们写诗作文,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本期诗风词韵将以镜头捕捉的形式,聚焦建安文学...
关键词:建安文学 邺下文人集团 中国诗歌史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 曹氏父子 文人创作 名士 
中国“寒山拾得”形象中的“赤子”情结
《剧影月报》2023年第6期89-90,共2页冯亚雄 
在当今社会,提及“寒山”与“拾得”这组形象,可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不少人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与“寒山”“拾得”相关甚远,熟悉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可以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信手拈来。实际上,二者形象在中...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佛教绘画 文化交流史 寒山 外国诗歌 夜半钟声 宗教史 拾得 
那些写出惊世佳作的无名诗人
《幽默与笑话》2023年第10期38-39,共2页善俊 
提到古诗,人们的脑海中可能会涌现出李白、杜甫这样中国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来自民间、名气不大的“草根诗人”,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出色的作品。自由职业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小学课本 自由职业 李白 杜甫 古诗 无名 意趣 
回望“寸草春晖”的演绎与传播——“解密孟郊”之四
《博览群书》2023年第9期96-101,共6页李金坤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孟郊》云:“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孟郊的苦难造就了他独特的诗风:诗思奇崛,诗境冷峻,诗味苦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唐诗夜空中别具风采的一...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辛文房 韩吏部 孟郊 诗味 《游子吟》 诗境 唐诗 
以已度人的一种方式——读张执浩《不如读诗:在黄鹤楼下谈诗》
《中外诗歌研究》2023年第3期27-29,共3页林东林 
那是一个有无数人想象、寻访、考证却又没有谁能够再次抵达的夜晚,那是1253年前降临到未水中的一条小船上独属于杜甫一个人的夜晚,又或者说,那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有标志意义、最绕不过去的一个夜晚。公元770年,是年夏天,因生计所迫而...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崔伟 谈诗 张执浩 黄鹤楼 标志意义 杜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