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X026)

作品数:14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董祥勇成守勇丁成际管爱华刘鹿鸣更多>>
相关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武汉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求索》《黑龙江史志》《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荀子儒学孔子思想孔子社会转型期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理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忠信之薄还是忠信之则——先秦儒道之辨的礼学向度被引量:1
《思想与文化》2018年第1期41-56,共16页成守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礼乐文化之精神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CZX026)
先秦儒道享有共同的学术资源,面临同样的“礼坏乐崩”之情势,均抑斥徒具虚表的繁礼文饰,对表征人类文明的礼却有着不同的阐述。在礼的自觉的时代,道家认为礼乃忠信衰薄之产物,社会淆乱之症候,相较于忠信而言,具有附着性与条件性;儒家则...
关键词:礼坏乐崩  忠信之薄 忠信之则 治世致福 
试论华严禅的圆融精神和践履意识及其现实意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为基本面向
《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149-153,共5页董祥勇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传统礼乐文化之精神与价值研究”(12CZX026),项目负责人:成守勇;2014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率先基本现代化进程中江苏省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14SWC-103),项目负责人:董祥勇
华严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在其后续发展中渐成为华严禅。华严禅是突破教门之限而融合特别是禅教等思想的产物,其自身既富有圆融精神又饱含践履意识。在中华民族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当下,净化民众心灵、引导民众向善、力促民...
关键词:华严禅 融合 践履 中国梦 
礼射:正己与观德被引量:2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38-43,共6页成守勇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传统礼乐文化之精神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CZX02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传统礼乐教化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720002)
礼射是华夏传统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根据召集者及举行地点与目的不同,礼射可分为不同的种类。通过一定的仪式程序,传统儒家赋予了礼射活动一些独特功用:礼射可以观德行、可以选贤能、可以反躬正己,从而成为士人自我认同的准则之一;此...
关键词:礼射 正己 观德 文化精神 
《墨子》对儒家礼乐观批判之检视被引量:2
《思想与文化》2014年第2期238-249,共12页成守勇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传统礼乐文化之精神与价值研究(12CZX026)
儒墨两家共享着相同的文化资源,但他们对礼乐态度却有异。墨家从礼乐形式奢侈,礼数要求存在内在矛盾,行礼者苟且虚伪,礼乐于世无益等方面批评了儒家倡扬的礼乐。但是,通过对丧祭之礼的阐释、对涵盖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规范可以看出墨...
关键词:墨家 儒学 礼乐 实效 
个人主义价值内蕴省思被引量:1
《求索》2014年第12期81-85,共5页成守勇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X026);江苏省高校指导项目(2010SJD720002)
个人主义语意复杂,但多以"个人"(个体)为共同要素而形成。古希腊哲学中个体所具有的诸特点为各种形式个人主义所承绪。个人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对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无疑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但是,在...
关键词:个人主义 个体(个人) 价值 思维方式 
“轴心时代”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被引量:1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28-33,共6页刘鹿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ZX026)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
关键词:轴心突破 孔子 哲学突破 仁学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被引量:5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37-41,91,共5页管爱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X026)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社会现象或事件引起的广泛道德争议,凸显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等道德困境。重建道德价值认同、走出道德困境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制性地划清个体情感、意义...
关键词:道德价值冲突 认同危机 道德困境 社会性规范建构 
试析有无(动静)之辩的辩证发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51-53,共3页董祥勇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传统礼乐文化之精神与价值研究"(12CZX026);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研究"(10YJC720006)
有无(动静)的论辩是天道观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的论争,其大致经过了从王弼"贵无""主静"开始,经裴頠"崇有"和郭象"独化"的否定,最后由张载以"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对动静(有无)之辩做了辩证的总结。这样的过程符合辨证发展的形式。
关键词:有无 动静 魏晋 
试析孟、荀对孔子思想的承继与拓展
《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23期167-168,共2页董祥勇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传统礼乐文化之精神与价值研究"(12CZX026);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研究"(10YJC720006)的阶段性成果
孔子作为其先儒学的集大成者,在不懈的努力中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调。孟、荀作为继孔子后影响甚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分别对儒学理论作了丰富和发展,但孟、荀对儒学思想的阐发并不是按照同一理路展开的,尤其是在基点和角度...
关键词:儒学 孔子 孟子 荀子 
试析观音信仰在中土嬗变的基本特征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0-13,共4页董祥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ZX026);教育部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720006)
作为佛教体系的重要内容,观音信仰在中土影响之广之深,是其他外来观念形态都难以企及的。然观音信仰如此之地位的获得,源自于其在中土的嬗变;而在这一嬗变的诸特征中,本土化、伦理化、大众化是基本的方面。这"三化"的切实展开,既予观音...
关键词:观音信仰 本土伦理 大众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