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KG011)

作品数:10被引量:5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银田崔世平乔丽萍马志强马艳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山西大同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边疆考古研究》《文物》《中原文物》《华夏考古》更多>>
相关主题:北魏丝绸之路葬俗出土文物壁画墓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北魏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的平城布局被引量:5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57-63,共7页曹臣明 马志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12BKG011)
明元帝后期至文成帝时期,是平城布局变化最多的时期。首先,是跨如浑水河而筑了周回三十二里的外郭墙,在平城的外城之外再建郭城,这种做法当属拓跋氏在平城创造性的建设。其次,是在宫区外构筑外城,包括了北部汉平城(内城)和南部的中城。...
关键词:北魏 平城布局 独立宫城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被引量:6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42-45,共4页曹臣明 乔丽萍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12BKG011)
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的都城,沿用和保持了汉平城县的规模,周回3.9公里,四面开十二个门;道武帝时期是否修筑了平城外二十里的"外城",值得进一步探讨;城与宫的布局是参照了中原模式,尤其是曹魏十六国邺北城模式;城南也进行了规划,有了南北...
关键词:平城布局 规模 中原模式 规划 
平城附近鲜卑及北魏墓葬分布规律考被引量:12
《文物》2016年第5期61-69,共9页曹臣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项目批准号:12BKG011)阶段性成果
1988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在大同市南郊电焊器材厂(今大同市长途汽车新南站北)发掘了平城地区第一处大型北魏墓群,共167座墓。在整理资料期间又对周围地区进行了调查,结合当时已掌握的考古发掘信息,发现...
关键词:大同市博物馆 墓群 新南站 鲜卑族 分布规律 考古发掘 墓主 汉墓 拓跋鲜卑 壁画墓 
“巴丹”考被引量:1
《边疆考古研究》2014年第2期193-204,共12页王银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12BKG011)阶段性成果;暨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巴丹'即巴丹杏,中型落叶乔木或灌木,按照现代植物学分类,巴丹杏果树属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桃属(Amygdalus L.),今称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巴丹杏种仁有苦、甜两种[1]。《中国果树志·桃卷》扁桃条:'扁...
再议“下颌托”被引量:2
《暨南史学》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王银田 王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2BKG011
'下颌托'属丧葬用品,其材质有金、银、锡以及棉、毛、绢等织物,环绕于人头部及下颌后绾结于颅顶处,用以固定死者面部以防变形。下颌托可能起源于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墓葬中就曾发现。中国最早的下颌托实物出现于公元前10-前8世纪的新疆,...
关键词:下颌托 葬俗 丝绸之路 古希腊 
大同出土北魏磨花玻璃碗源流被引量:4
《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96-100,共5页马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演变"(12BKG011)成果
磨花玻璃碗多见于罗马-拜占庭、黑海北岸、莱茵河地区及波斯。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磨花玻璃碗(M107:17)来源众说纷纭,其器形、色泽、工艺与3-4世纪黑海北岸此类器物最为近似,其装饰的磨花椭圆纹样仅流行于4世纪黑海北岸的切尔尼亚霍夫...
关键词:磨花玻璃碗 北魏 黑海沿岸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被引量:1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139-150,共12页王银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批准号:12BKG011);2013年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西汉时鲜卑与草原丝路已有接触,东汉魏晋以后,鲜卑尽据匈奴故地,占有草原丝路亚洲部分的大部,建都平城后,拓跋鲜卑逐步扩张,长期拥塞的绿洲丝路重开,西域、海东诸国与北魏的使节、僧人频繁往来,相关遗存也在平城一带出现,如金银器、鎏...
关键词:丝绸之路 北魏 平城 出土文物 中外文化交流 
唐宋墓葬所见“仪鱼”与葬俗传播被引量:8
《东南文化》2013年第4期81-86,127-128,共6页崔世平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2BKG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仪鱼"通常指墓葬中呈人首鱼身状的神怪俑。仪鱼始见于隋代河北地区,多见于唐代河北和河东地区中下阶层的墓葬中,晚唐五代时期传播到南方,并开始出现于高等级墓葬中。仪鱼按形制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流行于河北地区与河东地区、南...
关键词:仪鱼 唐宋墓葬 葬俗 
唐五代时期的凶肆与丧葬行业组织考论被引量:1
《暨南史学》2013年第1期107-119,共13页崔世平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KG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凶肆是出售、租赁丧葬用品,提供丧葬服务的店铺,通常既可指单个的店铺,又可指同类店铺聚集之处。'凶肆'一词首见于唐代。唐代城市中的凶肆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运作方式已相当成熟。晚唐时期,凶肆中出现了丧葬业行业组织'供作行'、'供造...
关键词:唐五代 凶肆 丧葬行业组织 
北朝瓦文考略被引量:7
《华夏考古》2013年第1期137-148,共12页王银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魏平城考古研究--公元五世纪中国都城的演变>(项目批准号:12BKG011)阶段性成果
《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古人常常在瓦上留下铭刻文字,这种瓦文也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朝瓦文主要发现于大同、洛阳、临漳、太原等北朝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对瓦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北朝社会,...
关键词:北朝 瓦文 都城遗址 物勒工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