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40065)

作品数:12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邵则遂马艺萌唐磊王亚男朱晶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言研究》《汉语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长江学术》更多>>
相关主题:方言词楚方言同源词地名方言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楚方言词“粔籹”和“沈沈”被引量:1
《汉语学报》2018年第2期49-57,共9页邵则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编号: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2YJA740065)的研究成果
《楚辞·招魂》中的"粔籹"是古代楚地食品的记音词,与"寒具""环饼""膏环"和"馓子"等环状点心非同类食品,将"粔籹"释为"由蜜和米面干煎而成的圆饼"更加贴切。"粔籹"与藏语、苗瑶语、壮侗语等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青稞、糌粑"及"糯米、糍...
关键词:粔籹 圆饼 潭潭 宫室深邃 楚语 
古楚方言词“豭、牯”被引量:2
《语言研究》2017年第4期100-105,共6页马艺萌 邵则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2YJA740065)
上古时期,"豭"、"羖"、"麚"、"牯"同源,从先秦到唐代的用例或见于楚地文献,或见于通语文献所述的楚地故事。楚简曾多次出现从"古"的雄性动物名且与"牯"音近。"豭"多次出现在楚语地区的县志中,带有"牯"的地名全部集中在今南方地区,与古...
关键词:  古楚方言 
论坡义地名词“坂”被引量:1
《长江学术》2017年第1期121-128,共8页邵则遂 唐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楚方言词历时演变研究"(12YJA740065)
本文以地名"长坂坡"为出发点,利用历史文献对"当阳之长坂"中的地名"长坂"演变为"长坂坡"的过程和缘由进行了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首先对坡义地名词"坂"与"阪"进行考释,进而从不同语言角度对坡义地名词"坂"进行了逐一分析。坡义地名词"坂...
关键词:地名   长坂 大阪 
论《渔父》中“鼓枻而去”的“枻”被引量:1
《语文学刊》2016年第18期62-62,103,共2页朱晶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古楚方言词历时演变研究(12YJA740065)的资助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完整的注本,它把《渔父》中“鼓枻而去”的“枻”解释成“叩船舷”。本文根据文献证实,“枻”解释为“船桨”比较合适。
关键词:楚辞章句 渔父  船桨 
地名:镌刻在地球上的历史被引量: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104-110,共7页邵则遂 唐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楚方言词历时演变研究"(12YJA740065)
地名是在约定俗成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对某一地域的指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镌刻在地球上的历史。地名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外壳,不仅囊括了语言、历史、地理、移民、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还能...
关键词:地名 历史 文化 语言 地理 
谈“沤”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86-89,共4页马艺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2YJA740065);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2016sycxjj158)
楚方言词"沤"的本义为"浸泡"。"涹"、"沃"、"渥"不仅在"浸泡"义上是"沤"的通假字,而且在词义演变关系上存在相似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沤"不仅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区的本义,还新增了古代汉语没有的"发霉"、"霉烂"义,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方言...
关键词: 浸泡 发酵 腐烂 
论“颔”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2-14,共3页马艺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2YJA740065);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古楚方言与苗瑶语(2016sycxjj158)
古楚方言词"颔"的本义是"下巴"和"腮颊",在现代汉语方言区除了保留本义外,还引申出"脖子"义。"颔"的部分合成词也沿用本义,"颔"与"顉"、"顄"、"颐"、"颌"互为通假字。
关键词: 腮颊 下巴 脖子 
论“翕”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42-46,共5页马艺萌 邵则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12BYY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2YJA740065)
本文以楚方言词"翕"的历时材料和共时材料为基础,研究发现楚方言词"翕"早已融入通语。"翕"在方言区和通语区的本义都为"聚、合",其引申义脉络清晰。"翕"的本义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仍有所保留。此外,"翕"的合成词与"胁"、"歙"、"噏"、"习"...
关键词:   
楚方言同源词“溇”被引量:1
《汉语学报》2015年第2期29-35,95,共7页邵则遂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楚方言词历时演变研究"(编号:12YJA740065);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12BYY079)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文根据文献认定、在古楚方言区域流行并有音近义通的特点,厘定"溇""蒌""篓"等一组字是楚方言同源词。
关键词:楚方言 同源词  
论“睇”语义的历时演变被引量:1
《长江学术》2015年第2期112-115,共4页邵则遂 王平夷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古楚方言词历时演变研究>;编号12YJA740065;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编号12BYY097
"睇"在先秦通语中表示"斜着眼看",在上古楚方言中是"含情地看"。汉代继承了先秦的语义。魏晋时首次出现了"睇"的引申义"看、望"的用法,现代粤方言用"睇"表"一般地看"是对它的继承。历代书面语或沿用古楚方言语义。
关键词: 斜视 楚方言 粤方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