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51026)

作品数:5被引量: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纪海龙方长安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学习与探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更多>>
相关主题:美英十七年文学言说冷战期间意蕴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内容的言说被引量:2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96-100,共5页方长安 纪海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一般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07JA751026)成果之一
冷战期间,美英汉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特别的解读。1950-1960年代,他们将"十七年文学"视为瞭望新中国的窗口,文学内容解读成为搜集中国信息的话语活动。1970年代,美英不再如前20年那样置重所谓的"异端"作品,开始较为客观地剖析《...
关键词:1950-1990 美英 十七年文学 意蕴 批评 
197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选本论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105-109,共5页纪海龙 方长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一般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07JA751026)的成果之一
1970年代,美英出版了一批收录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编者或为地道的西方人,或为华裔学者,或为两种族裔人合作编辑。有的选本试图以作品呈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具有以"选"代"史"的特点;有的从、主题角度编选作品,力图以选本展示新中...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美英 选本 意图 文化取向 
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批评
《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197-200,共4页方长安 纪海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度一般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成果之一(07JA751026)
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
关键词:冷战时期 美英文学批评 中国十七年文学 审美形式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被引量:2
《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113-116,共4页方长安 纪海龙 
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07JA751026)
1949—1966年,美英论者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言说。这种特有的"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构成了冷战语境中的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基本框架与展开言说的思想逻辑...
关键词:美英论者 “十七年文学” 思想逻辑 
1949——1966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的解读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102-105,共4页方长安 纪海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07JA751026)的阶段性成果
1949-1966年,美英学界部分学者探讨、解读了新中国作家身份及其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两大倾向。一是热衷于分析作家的内在心理与其外在行为的联系,用西方标准评判中国作家的转型行为,以此判断作家与新中国政权之间的关系;二是从文本...
关键词:1949-1966 美英学者 新中国作家 转型 言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