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503)

作品数:12被引量:177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居中杨玉璋姚凌崔炜尹承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原文物》《东方考古》《东南文化》《江汉考古》更多>>
相关主题:遗址植物性食物混作古人类新石器时代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淮河中游地区史前人类文化演化过程的环境考古学观察被引量:4
《东南文化》2018年第3期46-53,共8页胡飞 杨玉璋 张居中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6012);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基地课题(ZS201413-1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黄淮河地区旱-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项目(XDA05130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05)等项目资助
淮河中游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又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与西部腹地之间古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化...
关键词:淮河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文化 全新世气候环境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植物考古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36
《考古》2018年第4期100-110,共11页张居中 程至杰 蓝万里 杨玉璋 罗武宏 姚凌 尹承龙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批准号2015CB953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147214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A051305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批准号2016M602025;2017T100456)资助
During the excavation to the Jiahu Site in 2013,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floatation work was conducted,by which over 6000 samples of charred plant remians belonging to rice,wild soybeanV,itis,water chestnut,acorn,...
关键词:贾湖遗址 植物遗存浮选 水稻小穗轴 水稻植硅体 收割方式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被引量:23
《考古》2017年第12期3-20,共18页杨玉璋 张居中 蓝万里 程至杰 袁增箭 朱振甫 
国家文物局专项经费的支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批准号为2015CB 953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为4147214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为XDA05130503)的资助
2013年秋对贾湖遗址的第八次发掘,揭露出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等遗物。在属贾湖遗址第一期的2013F5室内堆积下发现两座成年男性墓,皆出有骨笛、象牙雕板及成组龟甲等高等级随葬品。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室内墓...
关键词:河南舞阳县 贾湖遗址 房址 墓葬 新石器时代 
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稻-旱混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区域差异被引量:24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第8期1037-1050,共14页杨玉璋 程至杰 李为亚 姚凌 李占扬 罗武宏 袁增箭 张娟 张居中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051305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5CB953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148;415021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5YJA780003)资助
稻-旱混作是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现有资料显示,该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最早出现于7.8~7.0ka BP的裴李岗文化中晚期,且至迟在5.0~4.0ka BP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成为淮河上、中游地区普遍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然而,对于该...
关键词:淮河上中游 新石器时代 稻-旱混作 发展过程 区域差异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来源与石器功能被引量:20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第7期939-948,共10页杨玉璋 LI WeiYa 姚凌 程至杰 罗武宏 张居中 林留根 甘恢元 闫龙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05130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14721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415021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5YJA780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321101)资助
淮河上中游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南北过渡带,研究资料显示,淮河上游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人类主要通过采集和农作物种植两种途径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其农业模式为稻.旱(粟、黍)混作,而淮河中游地区同时期人类的植...
关键词:顺山集遗址 淀粉粒分析 植物资源利用 原始农业发展 石器功能 
安徽宿州杨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34
《江汉考古》2016年第1期95-103,共9页程至杰 杨玉璋 袁增箭 张居中 余杰 陈冰白 张辉 宫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淮河上中游地区全新世早中期人类植物利用反映环境适应过程”(4147214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XDA05130503)资助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
关键词:杨堡遗址 大汶口文化晚期 岳石文化 战国晚期—汉 多种作物种植 稻旱混作 
安徽巢湖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植硅体记录被引量:11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年第1期63-74,共12页罗武宏 张居中 杨玉璋 尹承龙 舒军武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黄淮河地区旱-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项目(批准号:XDA0513050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淮河流域稻作-旱作农业演替过程及其文化背境研究(2015CB953802)
通过巢湖西岸湖泊钻孔的植硅体分析,结合AMS14 C年代测定,识别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根据各组合带主要植硅体类型变化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3.7—7.5cal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史,共分为4个阶段:1)13.7—12.9cal ka BP阶段,气候呈现温暖湿润的...
关键词:植硅体 野生稻 环境演变 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 巢湖流域 安徽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河南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被引量:36
《第四纪研究》2015年第1期229-239,共11页杨玉璋 李为亚 姚凌 程至杰 张居中 信应君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A0513050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201321101)共同资助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
关键词:淀粉粒分析 唐户遗址 裴李岗文化 淮河上游 稻旱混作 生业模式演变 
试论贾湖聚落的捕捞业
《东方考古》2014年第1期444-452,共9页张居中 程至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淮河上中游地区全新世早中期人类植物利用反映环境适应过程”(编号:4147214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编号:XDA05130503)资助
舞阳贾湖遗址位于黄淮海大平原西南部边缘的淮河上游地区,这里地处中国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0′,北纬33°36′,海拔67米,面积550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83~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科...
关键词:遗址 龟甲 地带 面积 考古系 黄淮海 地理坐标 契刻 骨笛 边缘 
安徽蚌埠禹会遗址薄胎磨光黑陶产地研究被引量:3
《中原文物》2014年第4期113-118,共6页杨玉璋 崔炜 张居中 王吉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90212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503)资助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质谱方法测定了安徽蚌埠禹会遗址出土的薄胎磨光黑胎与普通陶器的微痕量元素化学组成,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薄胎磨光黑陶的微痕量元素组成与普通陶器有明显不同...
关键词:禹会遗址 薄胎磨光黑陶 产地 ICP-AES ICP-M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