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璋

作品数:59被引量:351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更多>>
发文主题:遗址繁昌窑青白瓷植物性食物新石器时代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核技术》《南方文物》《中原文物》《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指示的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活动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3年第1期79-94,共16页李魏同欣 田玮馨 罗武宏 张东 孙炳桂 杨玉璋 孙雅洁 张代玲 张居中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Y2019D43。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
关键词:植硅体分析 农业活动 禹会村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淮河 
河南漯河四处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兼论淮河上游南部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农业结构
《南方文物》2023年第1期188-194,共7页程至杰 张雨欣 张居中 杨玉璋 袁增箭 朱振甫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豫东南地区史前稻旱兼作农业的植物考古研究”(22XJA78000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漯河地区四处龙山时代晚期中小型遗址(寺疙瘩、凌云台、善德、大悲寺)调查发现的炭化植物遗存为切入点,探讨淮河上游南部地区的农业结构。浮选出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大豆属、小麦5种农作物,狗尾草属、马唐属等旱地...
关键词:淮河上游 龙山时代晚期 农业结构 植物考古 
浙江金衢盆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上山文化陶器科技分析被引量:1
《中国陶瓷》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杨玉璋 张茂林 蒋乐平 李为亚 张居中 
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32311KYSB2019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7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YD2110002016)。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
关键词:金衢盆地 上山文化 陶器 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 吸水率 
安徽禹会村遗址双墩文化时期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被引量:3
《人类学学报》2023年第1期110-121,共12页顾纯光 罗武宏 张东 杨玉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7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08085MD124);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32311KYSB2019000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项目(XWK2019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WK2110000007)。
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双墩文化时期44份土壤样品开展植物考古研究,重点关注典型农作物植硅体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以及敏感型与固定型植硅体组合特征等。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大部分样品中皆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
关键词:禹会村 双墩文化 水稻 植硅体 农业 
黄淮西部仰韶时代农业结构研究——来自河南石固和贾庄遗址的植硅体证据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2年第3期263-275,共13页孙炳桂 杨玉璋 罗武宏 程至杰 蓝万里 李全立 张居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72);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32311KYSB2019000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YD2110002016)共同资助。
黄淮西部地处我国南北方不同新石器文化与农业类型的过渡地带,由于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该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尚不甚清楚。本文对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遗址和项城市贾庄遗址仰韶文化地层和灰坑土样进...
关键词:植硅体 农业结构 收割方式 仰韶文化 黄淮西部 
淮河上游南部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农业的植物考古学观察被引量:2
《华夏考古》2022年第4期78-84,111,共8页程至杰 张居中 杨玉璋 袁增箭 朱振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苏豫皖邻境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状况研究(8000BP~4000BP)”(17CKG023);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资助课题(Q2020-14)的共同资助。
本文以舞阳湖南郭遗址和阿岗寺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为切入点,探讨淮河上游南部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的农业状况。量化分析显示,最迟从仰韶时代中期开始,农业已成为淮河上游南部地区生业经济的主体,稻粟兼作、以粟作农业为主是显著特...
关键词:淮河上游 仰韶时代中、晚期 农业 植物考古 
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1
《中国陶瓷》2022年第2期64-72,共9页曾令园 何汉生 杨玉璋 段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7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KG016)。
为探索镇江地区印纹硬陶制作工艺及同一遗址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关系问题,本文选取了孙家村遗址出土的8件印纹硬陶样品进行相关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孙家村遗址印纹硬陶胎体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熔剂Fe2O3的含量较高,应在氧化气氛...
关键词:孙家村遗址 印纹硬陶 原始瓷 制作工艺 
河南项城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仰韶时期的原始农业被引量:2
《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1期85-95,共11页程至杰 齐鸣 曾令园 张居中 杨玉璋 李全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CKG023)。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
关键词:豫东地区 仰韶时代中期 炭化植物遗存 兼作农业 
河南舞阳张王庄遗址仰韶早期先民食物的淀粉粒分析被引量:4
《人类学学报》2021年第5期867-878,共12页易文文 魏兴涛 杨玉璋 姚凌 蓝万里 张小虎 张居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17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2015CB953802);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32311KYSB20190008)。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
关键词:张王庄 仰韶早期 淀粉粒 植食资源 稻粟兼种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4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1年第3期273-284,共12页罗武宏 张居中 杨玉璋 尹承龙 林留根 甘恢元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Y2019D043。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中下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本文对遗址三个不同文化时期连续剖面土壤堆积物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先民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一直延续到遗址三期(7500...
关键词:植硅体组合 稻作农业 古环境 人类适应 顺山集遗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