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35-1949)

作品数:10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玉娟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兰州学刊》《中国农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业考古》更多>>
相关主题:县长野生动物社会动员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农业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资源利用与灾害应对:陕甘宁边区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被引量:2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4期22-36,共15页程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17XZS033)。
陕甘宁边区境内有各种野生动物生存其间,野生动物被视为调剂生活、增加收入的重要资源,边区军民通过“打山”获取野生动物。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野生动物频繁进入农耕区咬死、咬伤人畜,啃食庄稼,边区政府和民众依靠除害运动加以应对。...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野生动物 资源利用 灾害应对 
晋冀鲁豫边区植树造林运动述论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22年第1期164-171,共8页李维钰 程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项目编号:17XZS033)。
在晋冀鲁豫边区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敌伪军事政策的打击背景下,植树造林运动作为边区人民谋生存、谋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边区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务。边区政府为改善边区自然环境,创造军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条...
关键词:晋冀鲁豫 生产建设 植树造林 生态治理 
战争、地貌改造与社会动员——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挖道沟运动研究被引量:5
《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6期16-30,160,共16页程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17XZS0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环境保护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1SZYBO5)的阶段性成果。
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自抗战后逐步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平原地貌有利于日军的行动和进攻,并不利于根据地军民的防御和坚守。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平原根据地之初即投入到大规模的改造平原地貌、地物的运动之中,...
关键词: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 挖道沟运动 地貌改造 社会动员 
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三五九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1-4,共4页金燕 程森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17XZS033)。
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解决边区经济困难,三五九旅受命于南泥湾进行屯垦。由于军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在当时尚属稀见,加之屯垦开荒面临极大的困难,三五九旅屯垦战士产生了轻视生产、害怕生产等畏惧心理。为快速投入到生产劳动、完成党中央赋...
关键词:南泥湾大生产时期 三五九旅 思想政治工作 
荒野向田园转化的政区适应——南泥湾垦区的变迁被引量: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年第2期89-102,共14页程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17XZS033)。
南泥湾垦区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设置的军民垦荒区域,其辖区范围和行政演化长期以来未见明确的系统阐释。随着南泥湾的发现和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南泥湾作为军事、移民垦荒区,南泥湾由荒野逐步向田园转化。在此过程中,边区政府...
关键词:南泥湾垦区 景观转化行政机构 辖区范围 革命地理 
战争环境下的人与野生动物——华北根据地除害兽运动研究被引量:4
《中国农史》2021年第3期104-118,共15页程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17XZS033)。
1937—1949年间,在频繁的自然灾害和连年战争环境作用下,华北各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其表现之一即为野生动物频繁异常活动,出入农耕区危害人畜和庄稼,被民众视为一种天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华北各根据地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除害...
关键词:华北根据地 除兽害 生态危机 人与野生动物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动员研究被引量:1
《新西部》2020年第18期80-81,40,共3页赵华蕾 程森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华北根据地环境史研究(1935-1949)》(编号:17XZS033)。
文章梳理并阐释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动员内涵及成效:思想动员——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经济动员——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组织动员——成立群众组织;政治动员——组织民主选举。这些社会动员工作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关键词:陕甘边 革命根据地 社会动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贪污的整饬与实效——以川省设置县长“养廉金”为例
《兰州学刊》2017年第5期49-60,共12页王玉娟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基层行政人员铨选的区域特殊性研究(1935-1949)"(项目编号:12CZS031)研究成果之一
抗战时期,县长等基层行政人员贪污现象层见叠出,导致基层吏治常为时人所诟病。对此,政府当局采取多种措施整饬贪污。在战争背景下,"军用浩繁"而"国用耗竭",但为整饬贪污,政治当局还从提高县长待遇入手,如设置县长"养廉金"。然而"养廉金...
关键词:抗战时期 民国县长 贪污腐败 
民国县长任职保障研究——以1935-1949年四川县长群体为例被引量: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61-167,共7页王玉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基层行政人员铨选的区域特殊性研究(1935-1949)"(12CZS0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川省对县长人事的整顿及其影响(1935-1949)"(11YJC770064)研究成果之一
民国时期,县长更换频繁,1935年川政统一后的四川亦然。川省县长之所以频繁更换,主要与四川政治的区域特殊性有很大关系。即从川政统一始,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便贯穿于四川政治进程。每一届省主席上台后出于权力掌控的...
关键词:基层权力 民国县长 县政人事 四川省 
抗战时期川省县长权责的演变及其影响被引量:1
《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6期171-176,共6页王玉娟 
201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川省对县长人事的整顿及其影响(1935-1949)(11YJC770064)";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基层行政人员铨选的区域特殊性研究(1935-1949)(12CZS031)"
1939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通令各省普遍实行"新县制"以推进地方自治。国民政府借地方"自治"名义,逐渐加强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随着国家权力向下延伸与扩张,国家基层行政官员县长的职责也相应加重。同时在抗战...
关键词:县长人事 新县制 地方自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