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ZH085)

作品数:7被引量:9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陆勇更多>>
相关机构:盐城工学院复旦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船山学刊》《北方论丛》《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民族主义华夷观念义和团合法性杭世骏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乱世宿命与近代变局:太平天国时期士人政治选择
《学海》2015年第6期193-197,共5页陆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代‘中国’观念研究"(项目号:12YJAZH085)的阶段性成果
近代中国的"千年变局"改变了传统士人的乱世"宿命",他们选择了维护清王朝。满清的社会动员方式是通过维持传统道统,以应对"大一统"国家主权危机,以主权危机的消解来缓解王朝统治合法性危机。当传统知识精英把维护清朝统治与维护"大一统...
关键词:太平天国 士人 宿命 变局 政治选择 
清初“华夷观念”的解读与中原王朝合法性重构——以“曾静案”和杭世骏命运为视角被引量:1
《北方论丛》2015年第3期84-87,共4页陆勇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代"中国"观念研究"(12YJAZH085)
"曾静案"表明,清王朝对满汉民族关系的认识,已经超越历代"华夷观念"对民族关系的理解,"中国"在新的大一统基础重新定位。"曾静案"和杭世骏的命运反映了满汉在文化与政治上的不对等所造成的民族畛域对传统士人政治生命的影响,体现了清王...
关键词:华夷观念 曾静案 杭世骏 王朝合法性 
民族主义动员方式与义和团“仇教”、“抗官”双重属性的嬗变被引量:1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103-105,共3页陆勇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仇教"、"抗官"的双重属性到逐渐趋于"仇教"的单一属性,早期义和团的发展伴随着极端民族情绪的积聚与地方权威的流失。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
关键词:民族主义 社会动员 政府权威 义和团 
从观念调适到疆域整合:晚清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重塑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25-30,共6页陆勇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2YJAZH085)阶段性研究成果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丟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
关键词:国家观念 民族国家 近代疆域 国家形象 
晚清提倡船山思想的民族主义的解读
《船山学刊》2014年第1期1-4,共4页陆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代‘中国’观念研究"(12YJAZH085)
船山的"华夷"观念及其民族主义思想显然是反清的,尤其是他的"三义说"更是与清统治者提倡的"君臣之义"高于"华夷之辨"之说相对立;晚清曾氏兄弟提倡船山思想,人们大都从"抑制异教之说"、维护儒学正统的角度来解读;事实上,考察十九世纪六...
关键词:晚清 船山思想 民族主义 “华夷”观念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被引量:1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4,共4页陆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代‘中国’观念"研究(12YJAZH085)
明末清初的"西学中源"说的理论来源是传统"中国"观念,是从汉族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角度表达对满人入主中原的不满;到清中期"西学中源"说,体现为对重构后的"天朝上国"的维护;近代"西学中源"的复苏、变化到"中体西用"的滥觞、流布,传统"中...
关键词:西学中源 中体西用 “中国”观念 
《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被引量:6
《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151-154,共4页缪昌武 陆勇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中国’观念研究"(12YJAZH085)的成果之一
法律意义上的近代"中国"人身份的确定经历从依照传统的"习惯法"、参照西方成例和按照近代意义上的"国籍法",这样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大清国籍条例》颁行具有加强华侨的"中国"认同和维护清政府国内统治合法性的双重目的。"国籍法"确...
关键词:“大清国籍条例” 血统主义 民族主义 “中国”观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