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45-1967)

作品数:10被引量:7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郑先武孙扬李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广东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史林》《世界经济与政治》更多>>
相关主题:中英关系民族主义亚洲主义历史演进安全观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历史演进与规范建构被引量:35
《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187-204,共18页郑先武 
作者主持的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是相关国家在不同区域意识主导下所进行的政治、经济与安全互动的结果,共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至1950年酝酿与起步阶段、1951年至1960年局部成长阶段和1961年至1967年分化重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不同的区域意...
关键词:区域合作 区域规范 亚洲方式 东南亚 东盟 
亚远经委会区域合作实践与“亚洲方式”初创被引量:5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2期38-67,共30页郑先武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资助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是二战后初期成立的隶属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首个区域经济委员会,又是1966年之前着眼于亚洲整体区域经济合作及经济发展的唯一的区域政府间组织。这一时期,在联合国组织的支持和亚洲成员的共同推动下,其...
关键词: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 泛亚洲主义 亚洲方式 亚洲区域合作 联合国 
“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被引量:18
《当代亚太》2016年第2期4-27,155-156,共24页郑先武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东南周边地区安全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ZDA087)的阶段性成果
"亚洲安全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需要基于亚洲历史经验的规范框架和制度安排。文章将亚洲区域整体作为核心分析层次,阐明了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所积累的以"亚洲方式"为核心的"亚洲经验",包括区域自主、不干预、非武力、尊重主权...
关键词:亚洲安全观 亚洲方式 “东盟方式” “中国经验” 
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的互构--韩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当代韩国》2016年第1期54-68,共15页李峰 郑先武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在区域与全球趋势的共同作用下,韩国与印尼的实践体现出中等强国与区域大国身份间互构、中等强国身份间互补及区域大国身份间互补的特征。本文在区域与体系的互动中,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了前述三组身份间的作用关系。本文指出中等强国与...
关键词:韩国 印度尼西亚 区域大国 中等强国 身份互构 区域安全 
万隆会议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被引量:13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9期31-58,156-157,共28页郑先武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万隆会议(即1955年亚非会议)进程源自两次亚洲关系会议,经由科伦坡国家会议倡议而正式启动,直至第二次亚非会议夭折而最终结束。东南亚国家在万隆会议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使自身的议题成为共同的核心关注,以至于这一进程中表...
关键词:万隆会议 泛亚洲主义 共有规范 东南亚区域主义 区域国际关系 
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析论(1945~1949)被引量:1
《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89-96,共8页孙扬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项目号12CZS033)的阶段性成果;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香港问题与战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项目号LSRWG1023)资助
1945年至1949年是战后香港社会动荡拉开帷幕之际。在此期间发生的代表性群体性事件有1945年"屏山征地事件"、1946年"屈士文事件"和"王水祥事件"以及1948年"九龙城寨事件"。这4起事件中,两起因征地矛盾引发,两起由警民冲突造成。深层的...
关键词:香港 群体性事件 民族主义 中英关系 
论抗战后期中英处置香港问题之方略(1943—1945)被引量:4
《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1期114-123,共10页孙扬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12CZS033)阶段成果;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香港问题与战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LSRWG1023)资助
从1943年1月中英新约签订之后到1945年8月英国重占香港之前的两年又七个月是决定香港命运的关键时期。新约签订后,中国并未因此在香港问题上放弃努力,外交上接受罗斯福的建议,拟将香港列为"自由港"以换得主权;军事上则制定了从曰军手中...
关键词:香港问题 中英关系 中英新约 英国重占香港 
“祖国将士”被拘之后--战后香港“屈士文事件”发微
《史林》2013年第5期32-40,189,共9页孙扬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项目号:12CZS033)阶段成果;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香港问题与战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项目号:LSRWG1023)资助
太平洋战争之后,英国重返香港。抗战的胜利与祖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激发了港人的爱国之情,而宗主国的统治方式鲜有变化,香港社会进步迟缓,种族矛盾有所激化。从1945年9月开始,约10万中国军队过境香港北上,"祖国将士"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港...
关键词:屈士文事件 香港问题 中英关系 民族主义 
“殖民地”的尺度:香港肃奸风波与“国民日报事件”论析被引量:3
《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119-130,共12页孙扬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12CZS033)阶段性成果;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香港问题与战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LSRWG1023)资助
抗战胜利后,为逃避国民政府惩治,众多汉奸隐匿香港,内地与香港之间由此展开引渡匿港汉奸的谈判,广东当局借机启动在香港的肃奸工作。香港肃奸旨在彰显国家意志,维护民族正义,强化国民政府对香港的政治影响。然而,肃奸人员卷入利益纠葛,...
关键词:香港 国民日报 汉奸引渡 中英关系 
战后国民政府涉港事务处置个案研究——以张添祥事件为例
《阅江学刊》2012年第4期75-81,共7页孙扬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香港群体性事件与港府对策研究(1945-1967)"(12CZS033);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香港问题与战后中国政局演变研究(1945-1950)"(LSRWG1023)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争取香港主权的努力遭遇挫折,战后英国重返香港,中国在涉港事务中试图积极应对,争取国家利权。1946年12月3日,中国内地与香港边境的文锦渡发生一起英军越界开枪事件,造成宝安县居民张添祥死亡,即"张添祥事件"。...
关键词:张添祥事件 民族主义 香港问题 中英关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