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70062)

作品数:7被引量:1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於梅舫陈欣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代史研究》《学术研究》《黑龙江史志》更多>>
相关主题:陈澧汉学旨趣割裂焦循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以“文学”总会四科:“四科说”与陈澧构筑新经学之抱负
《近代史学刊》2016年第1期223-260,共38页於梅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项目编号:13YJC770062)的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培育项目专项资金资助
汉宋兼采是晚清学术发展的一大关节,陈澧则为其中旗帜人物。陈氏之学出自学海堂,上承江浙诸老辈,又自具特色。他创造性地诠释孔门四科,以文学一科总会四科,以此包容汉学、宋学,并对郑玄治经家法加以发挥,以与其诠释的文学相合;并沟通汉...
关键词:陈澧 四科说 文学 汉宋兼采 
汉学名义与惠栋学统——《汉学师承记》撰述旨趣再析被引量: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94-109,159,共16页於梅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2013年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计划项目
汉宋之分争,乃清学史一大议题。厘清汉学一词从无到有之发生,梳证汉学名义因人、因时、因事之演进、递变,则为原始要终、正本清源地认识汉宋问题之入手门径。江藩撰《汉学师承记》,旗帜鲜明地以汉学为名勾勒清代经学师承,突出强调了汉...
关键词:《易》汉学 汉学名义 《汉学师承记》 江藩 惠栋 
“以浅持博”: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被引量: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74-89,共16页於梅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13FZS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培育项目专项资金资助
陈澧之学渊源于以江浙学术为本的学海堂,循"训诂明而义理明"的路径,特重"小学"一道。其《说文声表》、《切韵考》及《外篇》,对"小学"一道大有推进,他也因此获得极大的学术声誉。有意思的是,陈澧在深入"乾嘉考据"之小学后,便开始对这一...
关键词:陈澧 小学 音训 以浅持博 汉宋兼采 
张载治世思想研究
《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7期24-25,共2页陈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阶段性成果
宋初行集权之治,以致政局积弊横生,社会危机四伏。时"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纷纷思考救国之路,尤以托古改制之风为盛。张载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以张载有关"封建"的论述为中心,具体考察其治世思想。张载借古之封建为蓝本,以...
关键词:张载 封建 井田 宗法 
陈澧撰写《科场议》之立场、缘起及用意被引量:5
《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2期130-140,共11页於梅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13FZS008)的阶段性成果
陈澧是晚清经学名儒,《科场议》则是他精心结撰并以"议政"之貌示人的重要文章,今人多从科考改良一面考察陈澧撰写此文之旨趣,与其本意不无距离。比勘陈澧已刊、未刊文稿,可证陈澧撰写此文因缘于江浙学术高峰俞樾出题割裂经义一案,且借...
关键词:陈澧 《科场议》 俞樾 新经学 割裂经义 
陈澧之学的两歧反应及不同立意被引量:2
《学术研究》2014年第3期100-108,共9页於梅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13FZS008)的阶段性成果
学人对于陈澧学说的认识在其身前、身后迥异其趣,而又前后呼应。在陈澧身前,学人最重其经史考证之作,而根本不提其有意超越江浙学术而精心结撰的汉宋兼采之学。经张之洞鼓吹,陈澧汉宋兼采之学在其身后成为显学,引起一些学有本末的大儒...
关键词:陈澧 经史考证之学 沟通汉宋之学 
从王学护法到汉学开山--毛奇龄学说形象递变与近代学术演进被引量:5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97-110,共14页於梅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13FZS008)
清学史叙述中毛奇龄多被描述为清代汉学开山,这更多是后人认识叠加之产物,而非事实。毛氏学术形象,历经数变,见证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与毛氏同时学人,多视其为王学护法,这与其本人抱负相符。降至乾隆时,学人却一边倒地倾向其经学,多从...
关键词:毛奇龄 王学 汉学与经学 阮元 焦循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