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50022)

作品数:8被引量:4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宇丰向安强张波陈奕安宓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农史》《古今农业》《安徽农业科学》《老区建设》更多>>
相关主题:稻鸭共生稻田养鸭侗乡生态农业文化遗产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被引量:5
《老区建设》2018年第2期19-23,共5页郑庭义 黄靓彦 陶丽 丘俊超 逯浩奋 王宇丰 向安强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青年项目“‘糥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12CMZ034);华南农业大学与广州江上风清文化传播公司科研合作项目“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2015);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12YJC850022);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20100059)
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是中国主要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三农"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广东"稻鸭共生"系统是动态保护与利用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并服务于"三农"的典型案例,"稻鸭共生"技术具有一定...
关键词:稻田养鸭 稻鸭共生 传统生态农业 农耕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从“稻田养鸭”到“稻鸭共生”:民国以来“稻田养鸭”技术的过渡与转型——以广东地区为中心被引量:5
《农业考古》2015年第3期145-148,共4页张波 丘俊超 王宇丰 罗琤琤 向安强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糥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2CMZ034);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2YJC850022);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151064220100059)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
关键词:稻田养鸭 稻鸭共生 技术转型 传统技术阶段 现代技术阶段 广东 
现代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推行与发展被引量:2
《科学与管理》2015年第2期37-43,共7页张波 丘俊超 罗琤琤 王宇丰 向安强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MZ034);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12YJC850022);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20100059)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充分利用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以"稻田养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科...
关键词:稻鸭共生 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 
从“稻田放鸭”到“稻田养鸭”:明清时期“稻田养鸭”技术与特点——以广东地区为中心被引量:14
《农业考古》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张波 丘俊超 罗琤琤 王宇丰 向安强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青年项目"‘糯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2CMZ034);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2YJC850022);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151064220100059)
明清时期,"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到稻田管理上,以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特别是珠三角沙田地区多蟛蜞,蝗虫一类的稻田虫害,"稻田养鸭"很早就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种养结合模式。明万历年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 生态农业 稻田养鸭 鸭埠之制 明清时期 广东 
广东现代“稻鸭共生”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老区建设》2015年第4期36-40,共5页林凤翔 丘俊超 孟珈蒂 张波 罗 王宇丰 向安强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青年项目"‘糯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12CMZ034);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12YJC850022);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20100059)
广东现代"稻鸭共生"技术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其发展仍然存在关键性技术有待突破,农民积极性不高,产业化生产尚未形成,政府助推服务缺位,市场激励机制缺乏,生态农业大环境缺失等问题。需要采取明确政府服务职责,强化企业社...
关键词:广东 稻鸭共生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观光农业 
侗乡稻鱼鸭系统的自我存续之道被引量:11
《中国农史》2014年第5期113-120,共8页王宇丰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糯改籼’政策下西南地区农业经济风险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类学研究"(12CMZ034);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2YJC850022)
黔东南侗乡稻鱼鸭系统是历史悠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于从江、黎平一带。能够在现代种种变迁压力之下继续存活,必有某种生存机制在发生作用。该自我存续机制包含:中亚热带丘陵区、糯稻、侗族民俗文化、边缘地带等几大...
关键词:侗乡稻鱼鸭系统 自我存续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黄岗模式 
论黔东南侗乡稻作文化遗产的文化结构及其价值功能被引量:6
《古今农业》2013年第3期97-104,共8页王宇丰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MZ0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2YJC850022)
通过人类学的文化结构视角,抓住糯稻这个核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梳理黔东南地区的传统稻作文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更系统地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功能,并揭示在当下社会变迁中保护和传承该农业...
关键词:糯稻 文化传承功能 黔东南 
论“糯改籼”政策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多重影响被引量:1
《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第6期2817-2820,共4页王宇丰 陈奕 安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MZ0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2YJC850022)
西南地区推行"糯改籼"并非单纯的农业技术问题,它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社会等层面的连锁反应。该文以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展开分析,研究了栽植不同作物品种的习惯与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推广籼杂稻后带来的社会风险和文化变...
关键词:糯改籼 文化碰撞 民族文化变迁 非预期政策风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