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60022)

作品数:5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红董天策陈旭红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学术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符号与传媒》《文化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符号学哈贝马斯视域修辞意图合法性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网络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和意义框定——以“宜黄拆迁事件”为例
《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141-154,共14页李红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符号、语境、传播及意义的生成——网络舆论的符号学分析”;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提升计划骨干项目“灾害传播与社会救助”的阶段性成果
在网络公共事件中,各个话语主体总是采用定义、模态、隐喻以及互文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建构和意义框定。通过探索其中的意义与正当性建构的策略,将能够很好地认识和处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有关冲突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 命题 互文性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叙事原型被引量:10
《符号与传媒》2014年第1期123-135,共13页李红 
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符号、语境、传播及意义的生成——网络舆论的符号学分析”(项目编号:11YJC860022)的成果
叙事原型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范型,是一种集体解释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模式.网络公共事件中,对相关原型的征用常常能增强舆论的召唤力.各个主体总是试图通过叙事建构和发掘有利于自己的原型,并在此过程中经历原型冲突、原型转移和框架重建.
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 叙事原型 框架 
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被引量: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03-107,共5页陈旭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860022)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复活其广阔自由和无限可能性,从而解放了长期以来为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和僵化了的"意义"。而"意义"的构建与交流正是传播学研究的内核,因此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实际上构筑了一种富于解放性内...
关键词:德里达 解构主义 传播哲学 意义 
试论网络公共事件中表达主体的修辞意图被引量:8
《学术研究》2013年第7期46-51,159,共6页李红 董天策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符号、语境、传播及意义的生成--网络舆论的符号学分析”(11YJC86002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XW025);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1ZGXM8600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引导与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修辞虽然属于符号形式层面,但是它深刻影响到意义的表达。网络公共事件中的修辞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修辞,而非文艺修辞,因而其表达主体始终推动着修辞行为的展开,并根据各自的不同意图选择修辞策略,进行符号建构。当事人的修辞意图是利益...
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 表达主体 修辞意图 对话 合法性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公共事件及其主体分析被引量: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34-38,共5页李红 董天策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符号、语境、传播及意义的生成--网络舆论的符号学分析”(项目编号:11YJC860022);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与社会动员研究”(项目编号:SKQNGG11035)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符号学视域出发,首先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进而从符号竞逐所指向的价值客体出发,对网络公共事件重新进行了分类;然后,厘清了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符号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 哈贝马斯 符号主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