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MZ024)

作品数:4被引量:20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晓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民俗研究》《学术研究》《民族艺术》更多>>
相关主题:本真性民俗范式转换范式民俗学研究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被引量:14
《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136-144,共9页刘晓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探讨"(08BMZ024)的阶段性成果
在世界民俗学领域,德国、芬兰、日本等国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密切。德国的民俗复兴、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日本的"一国民俗学"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现象,上述三国的民俗学史显示,当一个民族/国家迫于外来...
关键词:民俗 民族主义 自然诗 卡勒瓦拉 一国民俗学 本真性 
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被引量:33
《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34-50,共17页刘晓春 
200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探讨"(项目编号:08BMZ024)阶段性成果
"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
关键词: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个人本真性的建构被引量:7
《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52-57,共6页刘晓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MZ024);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广东文化发展战略"系列论文之一
从16世纪开始,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社会"中的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18世纪,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本真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存在主义哲学家真正从人类生存的哲学高度探讨了个人本真性问题。海德格尔将时...
关键词:本真性 真诚 道德 向死而生 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 自欺 
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被引量:152
《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5-35,共31页刘晓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06JA85009);2008年度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08BMZ024)系列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 范式 转换 语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