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94)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巫洪亮更多>>
相关机构:龙岩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海社会科学》《重庆社会科学》《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十七年诗歌当代诗歌趣味诗人审美趣味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当代”诗歌“倡懂”写作的合法性建构
《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122-127,共6页巫洪亮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十七年’诗歌研究"(10YJC751094);2014年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当代诗歌论争与诗歌转型研究"(2014B059);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重点项目(JAS14283)阶段性研究成果
"倡懂"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诗坛引领潮流的诗歌写作风尚。"懂"的诗歌主流地位的合法性建构、确立与巩固,经历了一个复杂与艰难的过程。"当代"媒介构筑的巨型"意识形态"压力场,有力地摧毁了"反懂"诗歌的生存根基,消解了"懂"的诗歌...
关键词:“当代”诗歌 “倡懂”写作 合法性 建构 
“可听”文本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以“十七年”朗诵诗与诗朗诵为中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51-55,共5页巫洪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0YJC751094);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4B059);福建省教育厅A类重点项目(JAS14283)
在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时代语境中,"十七年"朗诵诗生产、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系列独异现象。在建构一种"大众化"的"可听性"诗歌文本总体目标的规导下,人们从诗歌本质特征、诗体建设、诗歌传播和诗歌接受等维度,对朗诵诗和诗朗诵进行深...
关键词:“十七年”朗诵诗 生产 传播 接受 
“当代”诗歌生产与消费中的“倡懂”现象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56-60,74,共6页巫洪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资助(10YJC751094);福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资助(JA11247S);龙岩学院青年教师攀登项目资助
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倡懂"潮流,"懂"不仅是"当代"诗歌生产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代"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潮流的生成与壮大,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诗歌理想...
关键词:“当代”诗歌 生产与消费 “倡懂”现象 
“十七年”诗歌的乡村空间与社会认同被引量:1
《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64-69,共6页巫洪亮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十七年’诗歌研究”(批准号:10YJC751094);2011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十七年诗歌’现象研究”(批准号:2011C035);龙岩学院青年教师攀登项目“当代文学期刊研究”
在"十七年"的诗歌生产中,"乡村"不仅是诗人激情想象与理性建构的对象,同时也是被多维意义反复浇铸而构造起来的崭新空间。"精神"、"物质"与"权力"是"十七年"诗人建构乡村空间政治属性的三种维度,被充分"诗意化"的乡村空间以一种隐蔽和...
关键词:“十七年”诗歌 乡村想象 精神记忆 
“十七年”文学媒介权力结构探微——以1957年“《星星》诗案”为例
《扬子江(评论)》2013年第2期92-96,共5页巫洪亮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十七年诗歌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1094);福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A11247S)阶段性成果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星星》诗案",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诗歌事件"。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这一事件本身的曲折性与复杂性,以及所折射的关乎当代诗歌传媒机制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研...
关键词:《星星》 诗歌史 “十七年” 权力结构 文学媒介 中国当代 50年代 20世纪 
“趣味”的角逐——论“十七年”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及危机被引量: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巫洪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YJC751094);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C035)
在"十七年"诗歌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不仅是知识分子实施自我革新和国家权力主体再造"新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新的美学风格生成与建构的重要方略。当代诗坛的主持者们通过趣味的"区隔化"、阶级指认和合法趣味...
关键词:“十七年”诗歌 审美趣味 
“工农兵”:“吊诡”的形象符号——“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形象研究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7-22,共6页巫洪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十七年"诗歌研究>(10YJC751094)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的复杂性;一方面它确证和巩固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使诗歌陷...
关键词:“十七年诗歌” “工农兵”形象 符号 “吊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