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248)

作品数:8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雷东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长治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武陵学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认识论春秋时期孔子礼仪历史语境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春秋时期“礼仪之辨”的认识论意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7-22,共6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辨研究>(2011248)
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所称述的"威仪"承袭自西周。"威仪"观念体现出春秋贵族社会的某种认识方式。然而,根据《左传》的记载,"威仪"逐渐淡出贵族话语,礼仪之辨则被春秋贵族特别强调,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在认识方式方面的转变,贵族社会从宗...
关键词:春秋时期 左传 礼仪 认识论 
“礼仪之辨”对春秋政治的影响
《武陵学刊》2014年第6期1-5,共5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
春秋时期,经历着礼崩乐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时贵族们在这一时期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在这一维新政治发展过程中,礼、仪分立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礼与仪的分辨,仪式化的政治行为由于较低的政治效用而被贵族们放逐到政治之外,对礼则进...
关键词:春秋时期 “礼仪之辨” 维新政治 政治影响 
西周春秋时期“和”思想的多维度考察——兼论先秦“和”思想的演化
《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第5期174-180,共7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的阶段性成果
由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和"思想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与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存在。西周末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思想,春秋贵族社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礼奉之",将礼与"和"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了"和"思想在政治理念上...
关键词:先秦  政治理念 政治制度 
“明德”与“慎罚”——《周书》中两种认识论思想的比较
《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7期136-140,共5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阶段性成果
"明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明德之事和明德之理,重视"宅心知训"和"尽乃心"的认识方法,古先哲王的言行德政对现实行为具有规范和同化作用。"慎罚"虽然也包含了"德"的内容,但主要内容是法令和惩处,重视依据法令对事实行为进行裁断,排斥干...
关键词:明德 慎罚 《周书》 认识论 
论子何以“在齐闻韶”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阶段性成果
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继承了礼乐传统,并且教育弟子。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本文考...
关键词:孔子 韶乐 《论语》 
语言维度下的《墨子》说理散文——兼论墨家的认识论特征被引量:1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121-124,共4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
"故"的大量使用虽然体现了《墨子》一书的逻辑特色,但由于"故"在《墨子》书中具有多重意义,而且用法不同,依据"故"的使用并不能充分认识墨子对逻辑关系的认识,其文体特点也并不能据此而得到充分的印证。文章考察了《墨子》书中"所以"的...
关键词:句式 墨家 说理散文 认识论 
孔子道德性认知结构及其审美意义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25-31,共7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的阶段性成果
孔子不以"生知"许人,而屡言"学"知。《论语》所述"学"知由两个方面构成:(多)闻和(多)见。两者既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塑造君子人格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孔子道德性认知的特点。个体接受道德原则以"多闻"为基础,个体之间的道德评判以...
关键词:孔子 道德 认知结构 审美 
历史语境下的西周“威仪”观被引量:3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79-82,共4页李雷东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识论视野下的先秦名辩研究"(2011248)阶段性成果
考察"威仪"一词在《诗》《书》《左传》等先秦古籍中的使用,西周贵族从两个层面来看待"威仪":历史政治行为和政治礼仪。两者在西周"威仪"观中既有联系又有分化。受西周"威仪"观的影响,春秋士人主要从政治礼仪层面来看待"威仪",而历史政...
关键词:历史语境 西周 威仪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