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

作品数:3347被引量:12155H指数:36
导出分析报告
《中国音乐学》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最新期次:2025年1期更多>>
发文主题:音乐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作者:项阳秦序居其宏王子初乔建中更多>>
发文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音乐教育研究的三重逻辑:历史、实证与解释——以国际音乐教育核心期刊研究为例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111-115,142,共6页郑依萌 
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及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评价研究”(BLA230248);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厦门音乐史研究”(24DD009)阶段成果。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作为研究音乐教育现象的工具和路径,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但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研究逻辑,却少有人加以辨析。国内许多音乐教育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大多仅关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质性还是量化的,或...
关键词:方法 对象 历史 实证 解释 
点线互映 数理同源——高为杰《雨林奇景——点与线的随想》音高组织探赜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116-125,共10页唐小波 
高为杰先生在《雨林奇景》中将几何中“点、线、面”基本要素中的“点和线”作为副标题,既是身临雨林时为景致的迷幻所感——一种隐喻和象征,也是数学之数列、物理之成像、化学微观粒子之运动的数理体现,笔者拟以作品中运用的数理思维...
关键词:11模 调域系统 斐波那契数列 卢卡斯数列 对称性 
演奏技法组织对扬琴专属语汇的提升——以项祖华《林冲夜奔》器乐化创编为例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庄锦龙 
在扬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演奏家的创编与表演对扬琴从伴奏走向独奏、形成专属语汇、进入专业创作领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扬琴演奏家项祖华创编的《林冲夜奔》为例,结合音乐表演和解析性音乐分析,从半音化的音高安排,音区、音色...
关键词:项祖华 《林冲夜奔》 创编思维 扬琴演奏技法 扬琴专属语汇 
从复排版《二泉》看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乔邦利 王可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研究”(2022AD05546)阶段性成果。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舞台实践话语体系方面不断完善之外,还必须在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人才培养话语体系以及学科建设话语体系等方面具备丰富而稳定的成果支撑。复排版《二泉》的排演成功,既是对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表演 人才培养 体系化建设 
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揭晓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143-144,共2页本刊编辑部 
2024年12月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术支持的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正式揭晓。第三届“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是202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提...
关键词:政策法规司 中国艺术研究院 科技教育司 音乐学术 纪委书记 期刊管理 研究生院院长 
中国塔吉克音乐的形态与生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讲坛”(第139期)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乐器珍萃(九)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2-2,共1页
中国民族器乐学科体系的阐释及相关思考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5-8,共4页李景侠 
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学科体系是一个以演奏艺术为核心而构建的系统。作为一个构成性空间,其结构实质是由多个相关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阐释关于构建中国民族器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思考,特别提出增加“实践体系...
关键词:民族器乐 学科体系 实践体系 
士君子精神——中国古琴艺术文化的核心要义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9-16,50,共9页秦序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士阶层特有的乐器,是士君子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孔子终身弹琴不辍,并以“乐教”为核心,其教学目标正是努力培养完美的士君子。历史悠久、积累丰厚的中国琴乐艺术及相关文化传统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士君子精神则是...
关键词:古琴文化 琴道 士君子精神 
人工智能界域的音乐现象描述与美学反思
《中国音乐学》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宋瑾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音乐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理论研究”(21ZD19)阶段性成果。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体力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带来了人类脑力劳动的解放。已知AI能作曲和表演,亦知它尚不具备审美体验的主体性。迄今为止它的音乐创作并未达到高端水平,但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审美资源。经过不断改良,AI将逐渐完善,或...
关键词:音乐体验 人工智能 美学反思 生命专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