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作品数:217被引量:41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雷莉张崇富王燕鲜丽霞刘荣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发文主题: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对外汉语汉语教学留学生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符号学视野下城市创意空间的非遗研究
《符号与传媒》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胡畔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快速融入城市与现代人生活的当下,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构成了城市创意空间文化符号的复合呈现,体现出非遗的传承价值和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异性、可创性、活态性等是非遗的根本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非遗...
关键词:符号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创意空间 
文学点亮的生命之灯——王计兵、温馨诗歌创作略论
《当代文坛》2025年第3期170-175,共6页胡畔 
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达和民众文学创作热情的高涨,近年大众诗歌作者空前活跃,他们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内容多为个人和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感受与精神向往。许多作品经网络媒介传播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外卖诗人王计兵、焊工诗...
关键词:王计兵 温馨 民众诗歌 人民性 
人机双师协同写作反馈在汉语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2期25-37,共13页李韵 韩继宁 李雨瞳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4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计划“汉语二语混合智能学习影响因素与教学路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SH24Y1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汉语二语人机协同反馈模式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2024自研-海外02)的资助。
本研究将教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双师协同反馈应用于汉语二语写作教学,并通过学生的投入情况评估其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小组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经过三次迭代逐步改进教学活动,最终形成了双师反馈写作教学流程。文章结合活动理论...
关键词:人机双师协同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二语写作 学生投入 ChatGPT 
丁玲小说中的战争阴影与交错体验——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2期140-155,共16页郭鹏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文学中的‘边区’形象研究”(编号:24XZW019)的阶段性成果。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不是一篇描写战争的作品,却以相当高的书写频率勾勒出战争的背景,战争的暗线甚至在关键节点上几次主导了暖水屯土改工作的进程。结合新闻报道和回忆传记来看,小说中战争对土改的影响超越了故事原型温泉...
关键词: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战争阴影 交错体验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高级中文读写教程》研究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4年第2期74-83,共10页雷莉 陈雯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创新项目“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化师资培养资源的开发与建设”(21YH036CX2);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四川大学国际留学生本—硕—博贯通式思政教育‘三维’机制的构建”(JG2021-43);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2023JDR0237)的资助。
本文立足多模态隐喻视角,聚焦“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高级中文读写教程》,从语境情境、主题内容、表征形式和应用实践四个层面构建多模态隐喻分析框架,深入研究教材的文字、图像、图表符号及空间关系等模态的隐喻意义,阐释其承载...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国际中文教材 “理解当代中国” 意义建构 
中国新媒介文学演变的符号修辞学分析
《符号与传媒》2024年第1期194-206,共13页张杰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经典符号谱系整理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23&ZD212)的阶段性成果。
新媒介文学是借助数字技术,基于互联网平台创作并传播的,整合了各种话语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原创文学形态。借助符号修辞理论对中国的新媒介文学进行考察发现,其表意的发展、变迁遵循着四体演进的序列。在经过了以专业化内容和网络化平台...
关键词:新媒介文学 符号修辞 四体演进 
边区是我们的“家”——秧歌剧中的文学换喻及认同路径阐微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2期142-155,共14页郭鹏程 
在群众文艺蓬勃开展以前,老百姓所理解的边区还只是政治动员中抽象的口号,只是在宣传与动员中感受到其存在。1943年春节,鲁艺改编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延安引起轰动,共产党高层也对这种文艺形式表示赞赏,其后秧歌剧被作为延安文艺的...
关键词:秧歌剧 文艺形式 辐射范围 群众文艺 政治动员 延安文艺 自上而下 认同路径 
汉字认知教育融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王丹 蔡萍 
2021年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九期)研究项目“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汉字文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SCU9403);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中文学习者汉字认知教育的融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1YH24D)研究成果。
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学改革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下还需继续探索和深入进行。本研究以来华留学本科生通识选修课“汉字知识与文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实例,提出进行“六个融合”的汉字认知教育改革新思路。研究表明,“六个融...
关键词:汉字认知教育 融合式改革 Spoc+线上直播 
共和国文艺中的“人情”书写——重审《红豆》的文学史意义
《大西南文学论坛》2023年第1期254-265,共12页王江泽 郭鹏程 
在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时候,50至70年代常常会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时期看待。对此,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这三十年的内地中国文学使“五四”开启的新文学进程发生“逆转”,“五四”文学传统发生了“断裂”,只是到了“新时期文学...
关键词:《红豆》 新时期文学 文学史意义 新文学 五四 
试论高校如何对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汉语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166-176,共11页冉宪达 
在当今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对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的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国际中文教育应自觉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应责任。高校要整合、优化各...
关键词:高校 中国故事 留学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