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作品数:107被引量:10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李淑霞姚俊平王蕾陈静林志敏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主题:《论语义疏》皇侃岭南《洛阳伽蓝记》文化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今日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被引量:2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28-135,共8页卢建红 林志敏 朱青茹 
题记:文学教育问题是一个专业话题,更是一个社会话题。今天一方面是有关部门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指定一些必修课(如《大学语文》),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要经历文学教育,另一方面,却是在一个功利化、娱乐化和图像化的时代中,文学被放逐...
关键词:文学教育 中国大学 《大学语文》 当代文学研究 教育问题 中山大学 必修课 大学生 
诗僧齐己咏物诗创作模式的诗学意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00-101,104,共3页胡玉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唐代诗僧文学批评研究"(12YJC751024);广东商学院博士项目(07BS02)
齐己的咏物诗吟咏对象包括植物、动物、自然物、人工物等。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于人事的认识,感叹人事的兴衰;通过记叙朋友间的互赠往来,表现他与僧侣、儒生、道士的情谊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他的咏物诗创作带有...
关键词:齐己 咏物诗 创作模式 
关于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沧桑》2013年第2期167-168,共2页张琼 
网络视频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特点,在网络视频课程中,无论学生或是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提高网络视频课程的效率,使这类课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网络视频 课程 建设 
论晚唐五代诗僧齐己咏物诗的诗学意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73-74,共2页胡玉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24);广东商学院博士项目(07BS02)
晚唐五代诗僧齐己的咏物诗有近200首,占《白莲集》诗歌总量的四分之一。齐己借用植物的形变、品行感怀以扩展诗歌内容;借动物的特征与习性寄怀以加深诗歌内涵。齐己的咏物诗的创作方式是对传统诗学命题"物感说"的实践与继承,在唐代诗学...
关键词:诗僧 齐己 植物 动物 咏物 诗学 
影像·金鱼:80后自我镜像表征
《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143-145,共3页傅明根 
80后作为被官方、民间、媒介以及80后一代人所认同的一个核心溉念,已经在各个领域里得到了极大关注。于是80后出生、成长、爱情、事业等也成为整个社会倍加关注、报道和研究的热点。2010年适逢80后的而立之年。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
关键词:80后 青年导演 表征 镜像 金鱼 影像 中国电影集团 2010年 
“异乡人”进城:“文明化”与“野蛮化”——从电影《陈奂生上城》到《顺利进城》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77-81,共5页傅明根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项目课题"新时期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及问题研究"(GD10CZW06)
新时期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千千万万"乡下人进城",也使得乡下人"进城"成为围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跨时代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陈奂生上城》和21世纪初的网络短片《顺利进城》的文本比较,试图跨越三十年...
关键词:新时期 乡下人进城 形象 
互文性思想中的关系性特质
《武陵学刊》2012年第6期98-102,共5页王燕子 
克里斯蒂娃依靠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资源,将差异植入系统,从人文主体性对话走向文本间性。这一过程的改变关键在于互文性思想中存在的三大关系性特质:对话性、否定性、异质性。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文本生产性的内在机制能够正常运作。...
关键词:互文性 关系性特质 对话性 否定性 异质性 
荒诞:审美属性与艺术形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66-70,共5页尹康庄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GJ03)
与荒唐、荒谬不同,荒诞不仅是一种叙事、虚构方式,还是一个审美范畴。正是这一根本属性使荒诞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中成为与写实、浪漫、象征等齐头并进、互渗互补的基本创作美学类型之一。荒诞的主要艺术形态一为于写实性的荒唐里有所...
关键词:荒诞 审美属性 艺术形态 
论电影改编中的叙事互文性被引量:3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S2期231-231,共1页傅明根 
文学名著成功地改编为电影经典的个案不在少数。在小说《十日淡》改编为影片《十日淡》时,两种文本之间存在"互证"、"互释"。导演帕索里尼以"一"当"十",在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在"序列"、"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叙事性...
关键词:叙事互文性 十日谈 电影改编 
从《呼兰河传》“看客”群像看萧红对国民性的批判被引量:2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47-49,共3页姚俊平 
萧红在对国民性批判主题上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呼兰河传》是其解剖国民性的最好标本。文章从大泥坑、精神盛举、集体无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萧红笔下的"看客"群像,揭示其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层文化批判。
关键词:看客 群像 萧红 批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