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

作品数:27被引量:6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尹秀芝刘英民董超李淑杰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发文主题:渤海国大祚荣多媒体课件历史作用建国前更多>>
发文期刊:《黑龙江高教研究》《集宁师范学院学报》《黑龙江史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墨西哥私有化改革与其外债的博弈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72-76,共5页胡乙建 
举债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拉丁美洲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墨西哥在私有化改革道路上走在拉美国家的前列。墨西哥私有化改革是在拉美经济领域私有化改革大潮下进行的,墨西哥的私有化改革运动是在债务危机发生以后...
关键词:墨西哥 私有化 外债 博弈 
寻古之旅——北京之行考察报告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年第32期85-85,共1页董超 
北京市(Bei jing Sh 1)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以市区人口数相比,北京为次于上海的中...
关键词:北京市 考察报告 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中心 华北平原 局部地区 直辖市 
“画蛇添足”与“画龙点睛”——修志杂谈
《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8期4-4,共1页童健飞 尹秀芝 
在当前修志中,遇到许多学术上的难题,其中之一是竖写志稿的“画蛇添足”与“画龙点睛”问题。本文试就此题谈点意见。
关键词:画龙点睛 修志 杂谈  
林语堂女性意识的人文解读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9年第7期74-77,共4页杜玲 
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女性为中心,不仅展示女性的美丽、可人、温柔、善良,而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人格重构。他把女性的解放看做创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将女性的人格独立视为改造...
关键词:林语堂 女性意识 人文精神 近代人文主义 
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使用的点滴思考被引量:3
《成人教育》2005年第6期75-76,共2页任启瑞 
当前,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使用和普及率迅速提高,并涌现了一大批从事课件制作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但在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有悖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倾向。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 教学目的 
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与美国西部开发被引量:9
《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105-107,共3页尹秀芝 
西部国有土地私有化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美国联邦政府开发西部的主要手段。美国独立后 ,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土地法案 ,将西部土地收归国有 ,再通过出售和赠予等手段将这些土地转为私有。这种处理土地的方式对美国西部开...
关键词:西部土地 联邦政府 土地法案 
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看毛泽东的政治方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5,共3页任启瑞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由萌芽到逐步成熟的,它是毛泽东政治方略和建国、治国方略的主体。探索和实践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过程,是毛泽东更具灵活性、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政治方略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被引量:3
《成人教育》2004年第8期72-73,共2页任启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课件以它特有的强大功能,对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有 着其他教学手段、方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动机、兴趣、情感等方面,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对非智力因素都有一定 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非智力因素 主体意识 
渤海国初建之际国号考被引量:6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52-58,共7页纪胜利 郝庆云 
本文针对目前史学界多将渤海建国伊始称之为“震国”或“振国”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中外文献及考古资料 ,作者认为渤海建国之初的国号应为“国” ,而“震国”或“振国”只能是它的俗称。
关键词:渤海国 国号 靺鞨国 震国 振国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被引量:7
《学术交流》2004年第5期166-171,共6页杨晓梅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
关键词:梁启超 教育思想 教育宗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