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系

作品数:9被引量:2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主题:鄂伦春族个案狩猎文化生态人类学传统社会更多>>
发文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满语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黑龙江民族丛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当代小民族教育:社会碎片化场景中的边缘化压力
《满语研究》2008年第2期100-105,共6页何群 
小民族中的部分群体,在现代化潮流冲击下,其社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以致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作为小民族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学校,同样承受着边缘化的压力。因而,应当围绕怎样才能改善小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核心,对包括小...
关键词:民族教育 民族学校 边缘化 
清以来大小兴安岭环境与狩猎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观察——鄂伦春族个案(下)被引量:4
《满语研究》2007年第2期102-106,共5页何群 
关键词:自然环境 鄂伦春族 狩猎文化 生态人类学 小兴安岭 个案 20世纪中叶 社会文化环境 
清以来大小兴安岭环境与狩猎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观察——鄂伦春族个案(上)被引量:4
《满语研究》2007年第1期118-126,共9页何群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边疆大小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世居狩猎民族,其传统狩猎文化是适应所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适应特有的单一环境的结果,形成简单文化。20世纪中叶以来,鄂伦春族传统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狩猎文化的自然进化...
关键词:清代 兴安岭地区 环境 鄂伦春族 生态人类学 
《大兴安岭鄂伦春》评述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4期125-127,共3页何群 
本文对关小云女士的著作《大兴安岭鄂伦春》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大兴安岭鄂伦春 内容 特色 
论现代化与牧区传统社会变迁被引量:4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35-39,共5页常宝 
现代化使得蒙古族牧区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变迁,牧区社会要迎合这种变革和挑战并实现自身现代化,就不能“外来模式”生吞活剥、简单套用,而必须以传统社会文化、经济、社会组织和制度的精华部分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化 牧区 传统社会 变迁 
当代社会与民俗复兴被引量:4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6-128,共3页杨.巴雅尔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复兴。当今我国的民俗学正处于二次复兴的大好时期,这是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预示着我国民俗学走向一个新的辉煌时代。民俗学应在国民行为规范、道德建设和...
关键词:社会与民俗 第二次复兴 特征与焦点 
试析蒙古族人名的文化内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8-12,共5页莫.巴特尔 
蒙古人名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折射。它蕴涵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名文化的组成部分。笔者简要论述了蒙古人取名的主要习俗、蒙古人名的...
关键词:蒙古人名 结构类型 文化内涵 
从滇、川蒙古族文化现状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6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3-17,共5页杨.巴雅尔 王静安 
 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不断沿革、变异、创新的特性。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互渗;文化的异己与创新;文化的认同与复兴;文化的相融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因而,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
关键词:滇、川蒙古族文化 认识与思考 保护与发展 
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被引量: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73-78,共6页乌仁其其格 
 京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的小说流派。它的发生、运演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京派作家多学贯中西,但他们更多地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民族文学的传统艺术技巧...
关键词:京派小说 审美特征 和谐 含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