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作品数:57被引量:5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孙鸿李钦业马千里王瑛周海霞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主题:安康方言紫阳民歌小说西南官话人格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沈尹默新诗浅析被引量:2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1-11,共11页张德新 
本文辑录评析了沈尹默先生1918年1月至1920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全部18首白话诗,并指出沈尹默新诗注重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洋诗歌象征取意、散文诗行的优点,锐意探索创新,是我国散文诗和象征主义新诗的源头。
关键词:沈尹默新诗 继承传统 探索创新 含蓄蕴藉 散文诗 象征主义 
遗留在紫阳民歌中的明清移民印记(下)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12-19,共8页余海章 戴承元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2003AZXZ004)
紫阳县在明、清时代曾有大批外省人因各种原因落户入住。客民的迁入造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了明清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追溯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交融”特点的形成原因。上篇...
关键词:紫阳民歌 移民 社会生活 自然风貌 方言 音乐 
汉水民歌的渊源与品类被引量:1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20-23,共4页姚维荣 张会鉴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学及科研课题"汉水文化与安康旅游开发"(项目编号:2002AZXRW003)
汉水民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产生于商周时期,在流传过程中又接受了三秦、湖广民歌的影响。汉水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四类。劳动歌包括劳动号子与山歌两种;生活歌包括控诉阶级...
关键词:汉水 民歌 渊源 劳动歌 生活歌 情歌 
汉阴方言语法研究被引量:5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1-7,共7页张德新 
本文概括了陕南汉阴方言词汇语法的特点,依次介绍词义的演变、构词法和句法。汉阴方言属西南官话,具有浓郁湘语特色。从汉阴方言这一小小窗口可以窥视汉语表达的绚丽多彩。
关键词:方言语法 陕南汉阴 西南官话 湘语特色 
平利方言的情态语气词被引量:4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8-12,16,共6页周政 
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409);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4-0957)
本文介绍了陕西平利方言的情态语气词,包括:吵、喔、啦、赦、噢、的、得、啵、的了、的耶、的哆、了啰、去了等,并描写它们的语气表达状态。
关键词:平利方言 情态语气词 单用 复合型 
生存的悖论与人性的异化——谈李春平的中篇小说《一路飙升》被引量:1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孙鸿 
中篇小说《一路飙升》是李春平新近发表的又一部以官场为题材的佳作。作者将官场中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从人性的角度及人的生存的层面去思考其人性内涵,这是对官场文学的提升。
关键词:飙升 生存 理性 震憾 
遗留在紫阳民歌中的明清移民印记(上)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17-22,27,共7页余海章 戴承元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2003AZXZ004)
紫阳县在明、清时代曾有大批外省人因各种原因落户入住。客民的迁入造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了明、清移民活动对紫阳民歌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追溯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原因。上...
关键词:紫阳民歌 移民 文化融合 本土化 北地南腔 南北融汇 
文明及其缺失——肖云儒先生的《沙·海·墙》的文化解读
《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88-90,共3页雷升录 
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会与人性的冲突也同样如是,在中国传统的驯化式文明中,人性被官文化、士文化驯化的如同莽原中的野马被驯化得能跳忠字舞一样。肖云儒先生的《沙、海、墙》给我们展示的正是这一人性被驯化的悲凉,...
关键词:文化 自然 驯服 价值 悲剧 
飘逝之后的永恒——玛格丽特《飘》的人生意蕴解读被引量:1
《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50-52,共3页邸玲 张宏伟 
《飘》这部小说从主人公命运的变迁、情感历程,来呈示出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可无论如何变化,世界在终极性上,总有亘古不变的,那就是生存与土地。当面对生存与土地,生命就回归到了原初的存在场景,在这一存在场景中生命意志绽露出它的原...
关键词:命运 选择 人生价值 抗争 土地 
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情结的历史文化成因被引量:1
《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53-55,共3页刘连德 刘洛 
“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人诗的主流,文人们咏叹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悲郁。究其原因,这一生存心态、文化情结的生成,既渊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历史结构,也肇端于士文化特定的价值指向及士阶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植根于士文化与官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 怀才不遇 历史文化成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