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钧

作品数:16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期刊:《书摘》《武当》《中华遗产》《中华武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松绪金先生收徒仪式在京举行
《武当》2015年第7期8-8,共1页鲍忠庆 
4月25日,全松宫府杨式太极拳传人松绪金先生收徒仪式在北京举行。太极名师于志钧、《中华武术》杂志社总编龚建新、北京石景山武协主席张国栋、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钱锋等嘉宾出席拜师仪式。在各位嘉宾见证下,20位太极后...
关键词:收徒仪式 杨式太极拳 《中华武术》 北京市 拜师仪式 融会贯通 于志钧 杂志社 
太极拳以弱对强的实战思索——与俄罗斯裴慈基先生太极拳推手实战事例分析
《武当》2013年第9期49-50,共2页林山中 
2013年4月30日,我师父于志钧的俄罗斯学生裴慈基到泉州,5月2日上午我们相约在泉州东湖公园交流太极拳技艺。
关键词:俄罗斯 太极拳 事例分析 太极推手 于志钧 泉州 技艺 
漫谈太极拳之源流(上)
《武当》2012年第10期15-16,共2页林俊岸 
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人正常轨道。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
关键词:太极拳 源流 20世纪 改革开放 顾留馨 吴图南 于志钧 考证 
逝去的武林
《书摘》2010年第5期26-28,共3页孟静 
一个业余武人的武术生涯 1931年出生的于志钧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退休教授,他曾经师从活到百岁高龄的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武术不是他的正式工作,六十多年来完全凭兴趣支撑到今天。
关键词:武术生涯 1931年 工程学院 于志钧 吴图南 太极拳 
敢问大松大柔根在何方?
《中华武术》2010年第4期55-55,共1页翁心诚 
拳家们一味鼓吹大松大柔。有的将松分为五个等级,有的将松与柔分为十余个层次。大都认为越松柔越好。可是松柔之根在哪里?如何操作?松柔能单独存在加以演练吗?笔者带着疑问,读到了于志钧先生的见解,现摘录如下:“目前太极拳运动...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 错误倾向 松柔 于志钧 
见识真的“练家子”
《中华遗产》2008年第7期11-11,共1页康晶 余荣培 
习练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六十多年的于志钧老先生答应接受采访后,我们兴冲冲地前往老人的家。除了采访外,我心里还有个额外的想法,就是见一见真的“练家子”。
关键词:见识 中国传统武术 于志钧 采访 
太极拳《授秘歌》释(上)
《武当》2008年第1期19-20,共2页魏坤梁 
一、历史背景 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名家纪...
关键词:杨式太极拳 太极推手 吴式太极拳 宋书 弟子 十三势 袁世凯 于志钧 
试论武当内家拳
《武当》2007年第8期28-29,共2页于志钧 
关于武当"内家拳"之"内家"含义,古今学者,拳家多有译解,不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于志钧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研探精神令人敬佩,特备其一说,以供"内家"同仁辨析深研。
关键词:内家拳 武当 仁者 于志钧 智者 
心意枪法研究系列之四——大枪之技安在哉?——也谈“桓侯八枪”兼与于志钧先生商榷
《搏击》2007年第6期60-62,共3页李涛 李昌 
欣闻朋友说张飞枪法有传人,并有于志钩先生的《桓侯八枪》(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大作问世,急购之以先睹为快,拜读之下有诸处不能苟同,在此一吐垒堵,并兼向于先生讨教。众所周知,苌家拳和太极拳是两个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内容不...
关键词:太极拳 枪法 张飞 中国武术 两仪 研究系 阴阳 枪术 学得 习练 
华夏存国术 书生有武魄——记教授、太极拳名家于志钧先生被引量:1
《武当》2003年第4期57-60,共4页严翰秀 
“研究太极拳,我是业余的,但是我很敬业。”这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于志钧对自己的评价。重文轻武,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社会里的一种现象,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高文化人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于志钧作为一...
关键词:华夏国术 中国武术 太极拳 于志钧 推手技击功夫 文化修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