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

作品数:597被引量:334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朱燕秋谢卫平耿传友蒋寅沈文凡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英悼亡诗之比较:以潘岳、亨利·金为例
《中国韵文学刊》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吴伏生 
晋代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和十七世纪亨利·金的《献给他无与伦比、永志不忘之友的挽歌》均系中国与英国悼亡诗的代表作。二者诞生于不同的诗学传统,其文化价值与诗学意义也有显著区别。通过对比二者,我们能够看到中英文化传统不同中的...
关键词:悼亡诗 潘岳 亨利·金 生死观 夫妇观 诗学 
清代文人徐用锡悼亡诗论析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24期10-14,共5页付春明 王雅茹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宿迁文人徐用锡诗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SJYB1757。
徐用锡(1656—1737),原名杏,字坛长,号鲁南,江苏宿迁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现存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徐用锡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年幼丧母,青年丧姊,中年仕宦从政,晚年罢官里居。安稳与坎坷交...
关键词:悼亡诗 康熙年间 翰林院 江苏宿迁 真挚感情 清代文人 师友 
苏轼《江城子》与哈代“爱玛诗”比较分析
《喜剧世界(中旬刊)》2024年第12期0107-0109,共3页李月 
托马斯 ?哈代和苏轼以奉献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哀悼。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两首悼亡诗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哈代注重对死亡的反思或幻觉,苏轼注重对前世的诗意记忆,这是一种对逝去爱情的感伤。本文对1912-1913年爱玛诗歌与《江城...
关键词:悼亡诗 苏轼 哈代 
中晚唐悼亡诗时空结构及其情感表达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11期117-119,共3页杨善意 
中晚唐是悼亡诗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发展时期。时空书写是悼亡诗创作的一大特点,悼亡诗中一般存在两个时间,即昔日与今时;存在三个空间,即现实空间、已逝空间与虚构空间。这两个时间与三个空间时而交错,形成了三种时空结构。论文将...
关键词:悼亡诗 时空 唐诗 
探究悼亡诗跨越千年的教学秘境——以悼亡题材专题作品《邶风·绿衣》《锦瑟》教学为例
《广东教育(职教)》2024年第8期113-114,共2页史岩山 
在中职语文教学里,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一类题材,千百年来,尤为真挚,那就是悼亡诗。本文以《诗经》中直白朴素的《邶风·绿衣》开始,再到李商隐晦涩难解的《锦瑟》,通过专题教学,对两首诗歌存在的异同之处,探究作者...
关键词:《锦瑟》 悼亡诗 邶风 李商隐 作者思想 逻辑关系 绿衣 古诗词教学 
李商隐《春雨》悼亡意旨发覆——兼论李商隐悼亡诗的新变意义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年第4期60-68,共9页柴天骐 王福利 
《春雨》为李商隐七律的代表作,其诗义却长久以来众说纷纭。然而,如将该诗重置于作者及其同时代人的诗歌语境中,并对细节详加考证,其悼亡意旨便得以凸显。李商隐集中包括《春雨》在内的多首诗作通过私典“玉珰缄札”构成了一个意义共生...
关键词:李商隐 《春雨》 悼亡诗 私典 唱和诗 
亲手刻下鲁迅遗容的木刻家——黄新波
《名人传记》2024年第7期83-88,共6页密斯赵 
他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健将,在鲁迅的追思会上亲手刻下鲁迅的遗容;他是聂耳的同辈圈内好友,聂耳魂断日本时,是他写的悼亡诗;他是左联的后起之秀,也是抗战宣传的积极分子,之后又在中国香港团结被迫害而逃亡的文艺工作者……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 悼亡诗 聂耳 抗战宣传 中国香港 鲁迅遗容 积极分子 左联 
在隐喻和体验之间——论《李季推墓志》悼亡诗的意象表现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4年第14期19-21,共3页方雨彦 
意象的书写是悼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汲取的写作要素,也是构成悼亡诗情感抒发的关键点。意象的书写方式各异,给予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李季推墓志》悼亡诗在借鉴前人笔法之外,通过融入个体经验,让诗中的意象成了诗人情感沟通的...
关键词:《李季推墓志》 悼亡诗 隐喻 情感体验 
春(之三)
《作家》2024年第6期40-47,共8页欣力 
王涛王涛(1944年-2024年3月11日),字寒溪,书画家,生于扬州西北郊公道镇。王涛老师上个月过世了。一个不平凡的灵魂终获解脱。他这几年深受阿尔兹海默症的折磨。大风的悼亡诗里有句:“一病竟沉疯,故人难相认,灵魂早列神仙界。”彼时我正...
关键词:悼亡诗 阿尔兹海默症 书画家 故人 
明清悼夫诗背景下的芳卿悼亡诗解读
《曹雪芹研究》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顾以诺 
明清时期女性悼夫之作已经颇有规模,成为悼亡诗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曹雪芹书箱子”背后的芳卿悼亡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与明清女诗人的悼夫诗相比,芳卿悼亡诗显示出更强的个人叙事特征:(1)特殊的、突发的写作场合,使其“有...
关键词:芳卿悼亡诗 有丧而赋诗 未亡 曹雪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