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

作品数:371被引量:15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武能何宁叶隽刘永强叶雨其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德语人文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亲爱的怪物,我拥抱你”——关于英格博格·巴赫曼与马克斯·弗里施的通信
《德语人文研究》2024年第2期37-47,共11页蕾娜特·朗格 赵子慧(翻译) 
奥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与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之间的通信在封存的档案中沉睡了数十年,即便是出于研究目的也难以接近。2022年,这些通信被结集成书出版,甫一面世就引发了轰动,尽管其出版的伦理合法性有时仍遭质疑。这近三百封...
关键词:德语文学 奥地利 瑞士 20世纪 马克斯·弗里施 英格博格·巴赫曼 通信* 
我们的杂志
《德语人文研究》2024年第2期92-92,共1页冯亚琳 
尊敬的《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的老师们,亲爱的炳钧主编,各位同学,各位同仁:记得有一位高校领导曾经说过,办好一份学术刊物的重要性不亚于办好一所大学,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但不容置疑的是,一份学术杂志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学术刊物 人文研究 语言文学 学术杂志 一所 德语文学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 
修养(Bildung)
《德语人文研究》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魏育青 贾涵斐 任卫东 孙进 范捷平 王炳钧 张舶航(整理) 陈丹阳(整理) 
[编者按]2023年9月15日至17日,《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在川外共同举办“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该会议原本计划于2022年举行,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彼时恰逢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70岁、...
关键词: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文研究 德语文学 录音整理 教育研究院 任卫东 人文交流 
文学作品中美狄亚母题的演变——评卢铭君的《时代之镜——德语文学之美狄亚母题研究》
《德语人文研究》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卿宇 
2022年出版的《时代之镜——德语文学中美狄亚母题研究》一书以德语文学中的美狄亚母题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语境,深度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美狄亚形象及其变化,挖掘美狄亚母题嬗变及衍生的相关底层原因,包括哲学源头、社会现象和作家在文学...
关键词:美狄亚母题 德语文学 时代变迁 
从西碧拉·莱维查洛夫的彼岸书写看其对现实主义的超越
《德语人文研究》2022年第2期16-23,共8页张潇 
本文以德国当代女作家西碧拉·莱维查洛夫的三部代表作《“成了”》《布鲁门贝格》与《圣灵降临节奇迹》为研究对象,参考学界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与德国思想史上的相关命题,分析作家笔下彼岸的特点,探究作家表达的思想主旨及其对现实...
关键词:德语文学 西碧拉·莱维查洛夫 彼岸书写 现实主义 超验 
双重反思与记忆的新维度:1980年至2000年前后德语文学中的记忆话语
《德语人文研究》2019年第1期9-13,共5页刘海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980年以来德国自传体小说中的记忆话语研究与身份认同(sisu201622)
"68"运动之后,德国文坛以乌韦·蒂姆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不仅延续了上一代作家反思历史的传统,同时"68"的经历更赋予了他们在回顾和反思纳粹历史时的"双重"视角:一方面是对纳粹历史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是否应承担纳粹"共谋罪"的质问和思...
关键词:父亲文学 双重反思 记忆话语新维度 
2018年中国德语国家研究文献目录汇编(选)
《德语人文研究》2019年第1期76-78,共3页刘艺 甘东妮 王俊苏 
专著鲍永玲著:《德国早期教化观念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陈琦著:《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邓晓芒著:《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邓晓芒著:《康德...
关键词:德语文学 文献目录 国家研究 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汇编 道德形而上学 
“他山之石”——德语文学中的中国被引量:3
《德语人文研究》2019年第1期48-55,共8页任卫东 
自中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接受,经历了几次起落。通过考察中国形象在德语文学中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知识界和作家们寻找或真正感兴趣的所谓"中国",不是现实中国,而是对中国的想象,是他们自己愿望的投射。中国可以是寄...
关键词:中国 德国 文学 
当代德语文学中主体问题演示:例证若干
《德语人文研究》2015年第2期1-6,共6页谢建文 谢眉青 
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
关键词:主体问题 当代德语文学 意义 
羞耻感与负罪感——简评《目光之法庭——耻感与罪感的文化理论以及1800年前后的悲剧》
《德语人文研究》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郑萌芽 
克劳蒂亚·本汀是汉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教授,她研究的领域涉及文学、历史人类学、性别研究、文化理论、情感研究、媒介学、戏剧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于2011年的论著《目光之法庭——耻感与罪感的文化理论以及1800年前后的悲剧》呈现了她...
关键词:文化理论 悲剧理论 负罪感 羞耻感 法庭 德语文学 历史人类学 性别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