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奎

作品数:100被引量:4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任荣海震杨连启武翠娟赵轶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淮北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华文化画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文化艺术研究》《河北画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戏曲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班曰徽班,调曰汉调——从传播的角度看京剧形成和武戏
《戏曲研究》2014年第2期138-152,共15页宋波 
京剧已经列入文化遗产名单,生辰八字却成了问题。20世纪前半叶就有著作名曰《京剧二百年》,如今一般认为京剧形成尚不足二百年,京剧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比较权威的说法大约有如下三种:1980年版《辞海·艺术分册》中对"京剧"的定义为:...
关键词:徽班 著作名 谭鑫培 张二奎 余三胜 江南大营 三鼎甲 戏曲文化 湖广布政使司 文武老生 
程长庚舞台艺术钩沉与京剧史地位再探讨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13年第2期130-144,共15页王灵均 
程长庚作为京剧形成时期成就卓著的名伶,长期以来受到戏曲界的推崇和关注,众多京剧论著中均有其生平和艺术活动的记述。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的3卷本《程长庚研究文丛》,是百余年来关于程长庚学术研究的一次重要总结和理论提升,不过由...
关键词:舞台艺术 王凤卿 余叔岩 谭鑫培 钱金福 余三胜 张二奎 脑后音 舞台表演 文昭关 
从业余到职业的转变:谈票友下海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12年第2期191-207,共17页武翠娟 
票友下海是我国戏曲史上一种较为独特的戏曲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的百余年间,诸多业余票友或出于对戏曲的痴醉或迫于现实生活的无奈而转业成为职业演员,并由之涌现出了一大批票友出身的戏曲名伶。该文化现象的存在。
关键词:刘赶三 汪笑侬 龚云甫 张二奎 清同治 黄润甫 奎派 孙菊仙 穆凤山 内廷供奉 
试论京剧从脚色行当到流派的发展脉络:以生行、旦行为例(1850-1920)
《戏曲研究》2011年第1期193-209,共17页李元皓 
前言京剧表演艺术的代表是流派。从戏曲史而言,今天为观众所熟知的流派是很新的现象,与历史悠久的脚色行当比较起来尤为明显。流派始于京剧的老生"三杰":程长庚(1811-1879)、余三胜(1802-1866)、张二奎(1814-1860)三人,三杰活跃于北京...
关键词:生行 旦行 脚色行当 张二奎 余三胜 旦脚 谭鑫培 彦衡 安工老生 文昭关 
杨家将探母故事的形成及演变——以戏曲《四郎探母》、《八郎探母》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5
《戏曲研究》2010年第2期282-299,共18页海震 
《四郎探母》是京剧历史上演出最多、影响也较大的剧目之一。《八郎探母》也曾是一部十分流行的杨家将戏。它原是连台本戏《雁门关》的一部分,后成为流行的单本戏。京剧《四郎探母》系由《八郎探母》改编而成。
关键词:八郎探母 《四郎探母》 张二奎 四郎探母 杨继业 戏曲学 杨家府演义 车王府曲本 谭鑫培 地方戏曲 
19世纪北京观众与京剧的形成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06年第2期209-217,共9页赵轶峰 
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年间(约1840-1860),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在帝都北京脱颖而出,成为继昆曲之后在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京剧的形成。
关键词:戏曲剧种 徽班 余三胜 舞台语言 特殊历史时期 同治年间 中国京剧史 地方戏曲 张二奎 高朗亭 
从东岳庙碑刻看旧京伶人信仰被引量:1
《戏曲研究》2002年第3期117-124,共8页杨连启 
北京东岳庙有座喜神殿,设在后罩楼东北角,殿角立有一石碑,民国十七年(1928)立,题名《梨园重建喜神殿之碑》,有陕西张鼎乾撰文,河南王廷弼篡额,概因二人为陕西、河南籍梨园弟子,有关二人的生平已无从察考。碑文记载,东岳庙原有旧喜神殿一...
关键词:梨园弟子 精忠庙 翼宿星君 北京东岳庙 南府 梨园行 戏曲研究 梨园公会 张二奎 平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