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派别

作品数:163被引量:7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王金福吕国忱安军郭贵春吕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析墨家思想在高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
《家长读本》2024年第10期155-157,共3页梁荆璞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在战国初期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当下,面对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墨家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从墨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出发,详尽...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教育公正 教育公平 墨家思想 社会影响力 教育教学理念 哲学派别 团队合作 
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方法及意义
《人民周刊》2024年第3期73-75,共3页赵家祥 
掌握任何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哲学思想,都必须认真阅读这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原著。只凭阅读教科书或辅导读物,是断然体味不到他们思想的真谛的,不仅如此,还往往会误读或误解他们的原意,有时甚至把他们的思想弄得面目全非。恩格斯...
关键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反杜林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派别 第二手 布洛赫 
哲学派别性视域下古希腊早期哲学本原观嬗变研究
《南方论刊》2023年第6期42-45,共4页杜冠旭 马品彦 
古希腊早期哲学具有极为显著的“派别性”特征,哲学学者成团体、成组织。历史表明,哲学产生至今,其派别冲突与斗争从未停止,正是这种冲突与斗争催生了哲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反思”思维方式的特性决定了从事哲学研究要基于哲学基本...
关键词:古希腊 本原 世界 存在 自然 
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
《人生与伴侣(国学)》2020年第9期96-101,共6页余英时 
如果以其内在理路来审视,并用其自有的术语来理解,则漫长的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突破。最早的突破大约发生在孔子的时代,当时各种哲学派别如儒家、墨家和道家开始创造出最基本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被《庄子》最后一章的...
关键词:哲学学派 哲学派别 内在理路 唐宋转型 思想突破 《庄子》 
墨家思想中的治理智慧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12期94-96,共3页王洋 
墨家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在治理国家、提高执政者执政能力方面有着独到的智慧,提出了很多开创性内容。毛泽东认为,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要...
关键词: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墨家思想 执政能力 哲学派别 辩证唯物论 干部队伍建设 启发价值 
比较分析不同哲学派别的幸福内涵
《山西青年》2019年第8期140-140,共1页张丽娜 
“幸福”作为人的感受和满足程度,是抽象的、难以测量的。幸福的诠释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本文以其在哲学层面的理解为基础,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哲学家对幸福的认识,剖析幸福哲学层面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纠正不...
关键词:幸福观 哲学 启示 
审美唯名论与先锋艺术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1期59-60,共2页常培杰 
唯名论与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围绕“形而上学共相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并分化为两大哲学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概言之,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永恒不变的,它独立于人的心灵和理智,在时间和逻辑上先于且规定了个别存在物(殊...
关键词:唯实论 唯名论 哲学派别 殊相 审美现代性 真实实在 实在性 存在物 
新老经验主义者
《中国哲学年鉴》2017年第1期440-440,共1页王成兵(编译) 张励耕 
经验主义是西方哲学中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力。该著以精炼、准确和比较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新老经验主义的特点、逻辑联系和文本,对经典的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和休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对现代西方哲学中...
关键词:实用主义哲学 哲学派别 贝克莱 现代西方哲学 经验主义者 新经验主义 逻辑联系 发展线索 
古印度思想史神造世理论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4期151-151,共1页姚卫群 
印度自古就是一个神崇拜观念十分强烈的国度,但也不是所有的宗教或哲学派别都认为世间事物来自于神。弥曼差派在印度思想史上极为重视祭祀,但同时认为在祭祀行为和其结果之间起作用的不是神,而是一种被称为“无前”的力量,其可直接产生...
关键词:哲学派别 理论批判 思想史 弥曼差派 古印度 崇拜观念 
浅析瑜伽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评《大学生瑜伽教程》
《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8期J0021-J0021,共1页柳桂云 
笔者第一次接触“瑜伽”一词,是因为一家名叫“XX瑜伽馆”的店铺,起初并不知悉瑜伽馆的用途,只在牌匾上看到一位女性在做一个极柔软的动作,并且面部表情十分愉悦,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运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量的增加,...
关键词:瑜伽教育 高素质人才培养 大学生 教程 健身项目 面部表情 哲学派别 和谐统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