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隐喻

作品数:283被引量:529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陈勇孙厌舒曹春春吴建伟黄秋林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中国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建安文学神女辞赋论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14期15-18,共4页陈晓蕾 
东汉建安时期(196—220)是人神之恋母题创作的兴盛时期,神女辞赋寄寓着建安文人的文化观念和人格理想。高雅神女内外兼修、礼情兼备,象征着士人的高洁品格,折射出乱世文人的生命意识;艳情神女热情妩媚、放荡不羁,走向世俗化分支。远古...
关键词:建安时期 建安文学 神女 人格理想 辞赋 神话色彩 政治隐喻 集体创作 
权力表征与空间秩序——鲁迅小说的舟船空间书写
《华中学术》2024年第2期110-118,共9页李卫国 
鲁迅小说中,舟船一方面是起串联作用的交通工具,为文本提供叙事动力;一方面又是微型空间,其空间体验关联着作者的失父情结与归宁心态,是人物活动、记忆及文化的载体。舟船空间的书写中内蕴着鲁迅对中国社会权力关系与秩序的思考,舟船空...
关键词:鲁迅小说 舟船空间 权力表征 空间秩序 政治隐喻 
“羊酪”与“莼羹”之争——食物中的政治隐喻和南北朝士人的身份认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3期80-83,共4页孙凭 杜瞻湫 
区域性的食物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象征符号。而这一拥有本地印记的符号常被用于标记和传达某一群体的身份认同,用以区分自身与“他者”。《世说新语》中的羊酪与莼羹作为南北食物的代表,蕴含着南北强弱关系的政治隐喻。当孙吴政权...
关键词:《世说新语》 南北冲突 食物 政治隐喻 
《香奁集》的编录与唐末回忆性书写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6期215-216,共2页洪越 
唐亡前后,唐末重臣韩将自己的艳诗旧作编为《香奁集》。政治地位显赫的朝臣在晚年结集保存自己的艳诗,在中国历史上是特例,对个中原因,一般从政治隐喻、歌咏情感等方面进行解释。《香奁集》编集原因有二:一是唐朝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剧变...
关键词:艳诗 《香奁集》 政治隐喻 性书写 社会剧变 唐末 进士出身 个中原因 
试探“扶桑”意涵在唐诗中的流变——以杜甫和李白诗歌为中心被引量:1
《杜甫研究学刊》2022年第4期85-93,共9页杨为刚 杜婷 
“扶桑”始见于《山海经》,本义为“屹立于东方的太阳神树”。至唐代,“扶桑”作为文学意象大量见于唐诗中,且承载了更为多样的意涵。以杜甫、李白诗歌为代表,“扶桑”在唐诗中体现出“政治隐喻”“道教仙树”“代指日本、新罗等东方某...
关键词:扶桑 政治隐喻 道教仙树 
政治隐喻与文人理想——刘贯道《消夏图》中的造境与寄情
《荣宝斋》2022年第9期78-87,共10页耿尹箫 
《消夏图》是元代宫廷画家刘贯道现存的一件人物画作品。画家以“画中画,屏中屏”的构图形式,构造了一个暗含深意的文士闲适消夏的艺术空间,再现了元代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旨趣以及“出世”与“入仕”的矛盾心理。本文即通过对...
关键词:刘贯道 《消夏图》 隐喻 
《短歌行》的政治隐喻与为文心态
《保定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66-71,共6页王婧娴 
《短歌行》“对酒”篇的主题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原因在于此诗的意脉与文本结构充满了矛盾。“忧”是统摄《短歌行》的情感基调,曹操化用《诗经》中《子衿》与《鹿鸣》篇为诗歌意象,使“忧”的表露含蓄深婉,晦涩难明。实际上,这种语意的...
关键词:《短歌行》 曹汉矛盾 曹操 忧虑心理 
《红字》中的“问题化”母性及其政治隐喻被引量:2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年第4期63-70,共8页安梦媛 
在霍桑生活的时代,欧洲的女性教育与女性义务规约均基于女性未来的母亲身份,美国社会同样强调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回溯《红字》主要情节的历史背景发现,霍桑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母性观,另一方面突出了白兰的“问题化”母...
关键词:霍桑 《红字》 “问题化”母性 政治隐喻 
《长门赋》中的“君臣”对话与性别转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3-17,共5页王丹阳 
君臣本为同性却无法以同性身份对话,只能以女性身份作为媒介进行交涉,其根源就在于自屈原以来君主“视臣属如女色”下的“性别阉割”。《长门赋》中,司马相如借与陈皇后的“同性”身份召唤“被放逐者”的共同情感,后妃思慕君主却不得的...
关键词:《长门赋》 神女论述 政治隐喻 君臣对话 性别转换 
民国时期上海“时代曲”的浮沉
《文史精华》2021年第12期75-79,共5页贺鸿艳 
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曲”——《毛毛雨》,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诞生于战时上海的《何日君再来》和《玫瑰玫瑰我爱你》,一直在国家语境下为爱国者所耻,但这些曲子与左翼爱国歌曲并存,尤其在沦陷期间成为人们疏解苦闷情...
关键词:政治隐喻 中国流行音乐 《何日君再来》 玫瑰玫瑰我爱你 黄色歌曲 爱国歌曲 沦陷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