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争

作品数:65被引量:10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李天纲纪建勋耿昇王定安刘亚轩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文化研究》《宗教学研究》《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基督教学术》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利安当与“中国礼仪之争”
《国际汉学》2023年第2期60-66,156,157,共9页罗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JJ024)。
“中国礼仪之争”是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围绕中国礼仪的合法性问题,多个来华天主教修会、罗马教廷、清廷乃至法国启蒙思想界都卷入这一旷日持久的争议之中。本文拟以在“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托钵会士利安当在华活动为线...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 利安当 文化适应政策 汉语神学书写 
“中国礼仪之争”背景下的士大夫之礼仪观——以夏大常的祭礼观为中心
《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249-255,共7页潘斌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礼学思想研究”(20BZX069)阶段性成果。
关于“中国礼仪之争”,学术界比较重视对利玛窦等传教士及其文献的研究,而于中国奉教士大夫及其文献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本文以夏大常所撰祭礼文献为考察对象,以见夏氏的祭礼观,进而管窥“中国礼仪之争”中的奉教士大夫在中西文化交...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 夏大常 祭礼 
以中国为镜:莱布尼茨的理学研究被引量:2
《国际汉学》2022年第2期25-32,202,共9页张恒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中学西渐”进程中的重要人物。莱氏的理学研究集中体现在晚年对传教士龙华民的批驳中,这种批驳整体上隶属于当时天主教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即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莱氏对“理”确有独到见解,但他将“理”视作...
关键词:莱布尼茨 理学 龙华民 中国礼仪之争 中学西渐 
《与阁老为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李天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与阁老为邻》是李天纲教授近期出版的一部序跋集,收录了历年来为他人撰写的序跋文章近三十篇。其中,有关于“中西会通”灵魂人物徐光启、“复旦之父”马相伯等人生平事迹的推介和评论;有关于中西...
关键词:序跋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国礼仪之争 中西会通 马相伯 近代上海 近期出版 
索隐派的代表人物白晋沉寂研究被引量:2
《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132-141,共10页张西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来华耶稣会士白晋《易经》手稿研究”(14BZX043)。
白晋是法国来华传教士的代表性人物,在康熙的支持下,他长年从事《易经》研究。在《易经》的研究中,他沿着欧洲索隐派神学传统,开创了对《易经》的索隐派解释,将《易经》与《圣经》合一解释,企图用这种方法化解礼仪之争以来天主教思想与...
关键词:白晋 耶稣会 《易经》 索隐派 中国礼仪之争 
王定安:《祭如在:明清之际西学观照下的儒家丧葬礼》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21年第4期779-783,共5页代国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尼拉摇篮本汉文宗教典籍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BZJ028)阶段性成果。
“中国礼仪之争”作为近世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上的一大公案,历来受到学界、教界的关注。不过由于教会机构典藏的礼仪之争文献长时间封禁不宣,有关研究裹足不前。直至“梵二会议”后情况有所转圜,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罗马耶稣会...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 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外关系史 王定安 丧葬礼 西学观 明清之际 梵二会议 
全球-地方化的汉学--对“中国礼仪之争”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3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116-122,共7页李天纲 
经过20年的研究,"中国礼仪之争"突破了"民族-国家"的限制,确立了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观,在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跨文化、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确认无疑。由此启蒙进而获得"从世界看中国"的眼光,证明汉学研究的赞美异域...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 中西交流 文化多元 自我中心论 全球-地方化的汉学 
庞迪我与早期中国教会:鉴于最近的翻译资料被引量:1
《宗教与历史》2020年第1期16-21,289,共7页李天纲 
庞迪我是耶稣会来华后,最早进入北京,并协助利玛窦传教的两位重要助手之一。关于他的研究,历来不及同时期入华的熊三拔、龙华民等人。盖与他来自西班牙,鉴于语言和国籍障碍不易沟通的缘故有关。本文以纪念庞迪我在华贡献为目的,试图对...
关键词:庞迪我 中国礼仪之争 耶稣会 
引领异质文明间的比较、对话与沟通——“中国礼仪之争与中西礼学”前沿研究首届国际工作坊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2020年第1期209-212,共4页芮文祥 纪建勋 
在今天,"中国礼仪之争"已成为专门术语。无论是狭义上指代明末清初(1583-1742)东西方之间的争论,还是广义上几乎贯穿了明清以来整部中西交流的一系列史实,"中国礼仪之争"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都称得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于今天世界...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 跨学科对话 平行研究 工作坊 
“东来法”之“东”与康熙的焦虑被引量:1
《汉籍与汉学》2019年第2期141-150,共10页李鹏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清代别集中与西方有关资料辑要及清诗文中的西方形象研究”(批准号:15YJCZH083)阶段性成果.
康熙认为代数意译成中文即"东来法",说明西方的算法来自中国,"东"指的就是中国。但从词源上看,法语Algèbre和英语Algebra以及中世纪拉丁语里的同一词语均来自阿拉伯语,因此传教士口中的"东来法"之"东"更可能指的是阿拉伯。代数之外,康...
关键词:东来法 康熙 西学中源 中国礼仪之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