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派

作品数:22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邱雪松陈旭光程光炜曹万生赵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文艺研究》《星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寻“与传统有关”的“现代化”——朱自清的中国现代新诗论被引量:1
《文艺研究》2021年第2期68-77,共10页李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冲突融合研究”(批准号:18AZW022);四川大学学派培育项目成果。
在中国新诗史上,首创"新诗现代化"之说的朱自清居于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前有近代以来走出传统模式的种种实践探索,后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样板的"现代化"诗学。朱自清的论述几乎奠定了这一诗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新诗现代化 中国现代新诗 中国诗歌史 中国新诗史 朱自清 诗学思想 中国诗歌传统 中国新诗派 
唐祈的转型与回归
《星星》2017年第5Z期45-57,共13页张雨 
诗人唐祈,生于1920年。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36年至1949年,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从实践到成熟,最终以'中国新诗派'或者'九叶派'的命名方式,写入文学史。1950年至1960年,出于历史的原因和个人抒情的需要,唐祈逐渐走出...
关键词:中国新诗派 北大荒 文学史 诗歌理念 诗歌观念 现代主义诗人 诗歌创作 九叶派 
从青年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的聚合与分化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55-58,共4页杜颖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叶诗人"称号广泛出现在文学史论著中。从"九叶"诗群的发展脉络看,"九叶诗人"缘起40年代西南联大,在《诗创造》时期实现部分集合,又因艺术理念的差异面临分化,终在《中国新诗》凝聚,找到了真正的话语阵地。探讨"九...
关键词:“九叶诗人” 青年诗人 《诗创造》 《中国新诗》 聚合 分化 
1947至1948年间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构成及其论争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46-58,共13页徐钺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新诗的诸多作者都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地域流动,新的文艺状貌和阵地在重新构成。其中,1947至1948年间创办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集合了一群所谓"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尽管受到了诸如"七月派"等的猛烈攻击,但这批...
关键词:新诗 现代主义 《诗创造》 《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派 
论“中国新诗”派的“新诗现代化”理想兼及袁可嘉的两篇佚文研究被引量:1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27-38,共12页曹万生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现代诗学流变史"(项目编号:04XZW007)阶段性成果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设想,广义地讲,体现在他28篇论文里,除了收进他广为人知的《论新诗现代化》的26篇外,还有本文发现的袁可嘉的两篇新文献:译文《释现代诗中底现代性》与《现代英诗的特质》。这两篇文献是全面了解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诗...
关键词:袁可嘉 “中国新诗”派 新诗现代化 
鹤群中的独鸣——穆旦在中国新诗派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136-137,171,共3页赵军 
穆旦是中国新诗坛的一块奇葩!他是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和中国新诗派的诗友们用他们的创作把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穆旦在中国新诗派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入手,展现穆旦...
关键词:穆旦 代表性 独特性 
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与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诗歌的差异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0年第6期57-57,共1页屈红玲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题、诗歌情绪以及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和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旅诗歌的差异,以期更为明了地展现出两者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派 中国新诗派 现代主义 
通过穆旦透视中国新诗派的诗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46-47,共2页樊丽 
中国新诗派,又名"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新诗流派,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自觉遵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而穆旦是中国新诗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中国新诗派的特点...
关键词:穆旦 中国新诗派 诗学主张 创作实践 
《中国新诗》与“中国新诗”派——对“中国新诗派”的再认识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12期44-46,共3页马春光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
关键词:《诗创造》 《中国新诗》 文学流派 
一份被忽视了的准同仁副刊——《大公报·星期文艺》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75-78,共4页邱雪松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
关键词:北方诗人群 大公报 副刊 《大公报·星期文艺》 “中国新诗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