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作品数:946被引量:11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何安峰于建福范曾王立群马建红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千秋水利鉴湖映 世代清官敬马臻——“鉴湖之父”马臻清廉为官、科学治水的故事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5年第1期40-41,共2页李广彦 
浙江省绍兴市鉴湖,宽阔浩渺,碧波荡漾,相传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是东汉年间江南最大的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这项工程的马臻,人称“鉴湖之父”。马臻是陕西兴平人,自幼勤奋好学,喜游名山大川。他被雄伟的都江堰工程深深震撼,不禁产生...
关键词:浙江省绍兴市 鉴湖 都江堰工程 李冰父子 科学治水 陕西兴平 大丈夫 水利工程 
留在心底的旋律
《中学生博览》2025年第1期62-62,共1页张紫熙 吕志颖(指导) 
在我人生的长河中,有无数声音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但有一种声音,却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永远回荡在我心底,那便是我的好朋友阿烨留给我的最后话语——“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比纸薄,当有不屈之心。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
关键词:大丈夫 声音 不屈 
战“痘”者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2024年第12期28-29,共2页袁锦然 苏萍(指导) 
“哎哟哟,疼疼疼!轻一点儿!”“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跟个小姑娘似的,这点儿疼都受不了?”——要问呼救何处来,本人遥指卧室里。原来,我亲爱的老妈拽着我亲爱的老爸,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痘”。
关键词:大丈夫 呼救 一点儿 
孟子论“廉”
《清风》2024年第12期50-51,共2页陈桐生 
《孟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思想,其“廉”的精神要旨贯通于性善论、大丈夫说、知言养气、重民本、任人唯贤、士尚志等思想内容中,构成孟子论“廉”的丰富内容。《孟子》中有六处论述涉及孟子的“廉”思想,综合分析其论述,有助于...
关键词:任人唯贤 《孟子》 知言养气 性善论 大丈夫 孟子 
棋里棋外
《老人世界》2024年第12期64-64,共1页刘学文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大人下象棋,感觉隔着楚河汉界两军对垒、刀兵相见,既刺激又有趣。看着看着,不仅学会了下棋,而且懂得了下棋规则以外的规矩: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我那时候还小,对“真君子”、“大丈夫”的理解,还只局限在...
关键词:优良品质 两军对垒 楚河汉界 下象棋 大丈夫 棋局 潜移默化 
“大丈夫”何以成为孟子的问题——基于《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章》的单章研究
《许昌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107-112,共6页杨中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孟子正义”(22&ZD036)。
古代的丈夫概念具有区分性别的生理性和承担责任的社会性两重内涵。《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章》集中展示了孟子系统思考和塑造“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过程。经由赋予“大丈夫”以居仁居、立礼位、行义道的行为准则,达则兼善天下的为民...
关键词:孟子 大丈夫 义仕派 理想人格 
解读《富贵不能淫》中的“大丈夫”及其价值
《中学语文》2024年第33期102-103,共2页王雯雯 
《富贵不能淫》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重回课文解读舞台的中央。其中最值得研究的着力点之一,是文中所说的“大丈夫”。“大丈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理清“大丈夫”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明...
关键词:《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孟子 
愿得此身长报国
《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2024年第11期22-22,共1页涂宏涛 
唐代诗人戴叔伦有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意是,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诗句把将士戍守边疆、舍生忘死的高贵气节和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表现得畅淋漓。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
关键词:活着 戴叔伦 唐代诗人 大丈夫 玉门关 建功立业 报国 
“大丈夫”的意义探究
《语文世界(中旬刊)》2024年第11期25-26,共2页金怡冰 
“大丈夫”一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一词可以从教导意义、精神意义和实践意义等三个方面来理解。只有当学生从认知上建构起关于“大丈夫”的体系认识,并且能够指导自身的具体实践时,“大丈夫”的意义才能够充分凸...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材分析 《富贵不能淫》 
锚定“理想人格”,让文化经典教学走出困境——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教学谈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4年第10期77-81,共5页石群英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包括《〈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文本。可以锚定“理想人格”,重构学习内容,开展深度研习:比较探究,整体观照两种理想人格的文化内涵;借助支架,深度探究不同理想人格背后的共...
关键词:高中语文 儒家文化经典 理想人格 君子 大丈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