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作品数:3220被引量:30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曹津源王淦生孙明君李弗不吴同和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作文(初中年级)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知才不知仁,夫子意深深--《论语》一则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11期54-54,共1页张英华 
孟武伯问①:“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②,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③,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④?”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⑤?”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
关键词:《论语》 武伯 子路 选用人才 公冶长 
静窗细韵书味长——《书院二小松》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10期54-54,共1页张英华 
原文书院二小松李群玉①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②,琴声长伴读书人。阐发在幽静、清雅、庄重的书院,两棵小小的松树静幽幽地舒展着青碧的嫩叶。嫩叶如粒,在秋天的清凉里散发着葱茏的活力,在阳光下洋溢着清新的...
关键词:李群玉 书院 清雅 读书人 
循道而行,一以贯之--《论语》一则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9期54-54,共1页张英华 
原文子曰:“参乎①!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②。”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论语·里仁》.
关键词:曾子 《论语》 而已矣 一以贯之 
扛起祖国安危责——《顺庆府中学堂留别》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7期109-109,共1页张英华 
原文顺庆府中学堂留别①朱德骊歌一曲思无穷②,今古存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注释①此诗作于1906年。②骊(lí)歌:告别的歌。阐发从题目可知,这首...
关键词:学堂 赏读 顺庆府 
更有风景胜花时--《初夏即事》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6期54-54,共1页张英华 
原文 初夏即事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①,流水溅溅度两陂②。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注释 ①梁:桥。 (qí):曲折的堤岸。 ②溅溅(jiān):流水声。陂(bēi):池塘。
关键词:流水声 王安石 初夏 
孝友之道,为政之要——《论语》一则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5期54-54,共1页张英华 
解析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做官?”孔子说:“《书》中记载:‘孝敬父母,对兄弟友善。’这样的行为会对为官者产生影响,也相当于做官。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应该是为官者当有的行为?”
关键词:为官者 孝敬父母 《书》 《论语》 为政之要 孔子 做官 
晚日杨柳媚春风——《清明》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4期54-54,共1页张英华 
原文清明陈与义①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②。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宋代诗人。②危坐:端坐。
关键词:陈与义 宋代诗人 《清明》 简斋 百媚生 杨柳 市井 清明 
古木清月夏夜凉——《江楼夕望招客》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3期55-55,共1页张英华 
清代文学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称赞这首诗“清切有真趣”。诚然,诗的前三联,仿若六幅动图——倚楼望海天,山阔水复长;环城灯火明,水中星河亮;风声似雨声,月照沙如霜——清晰而真切,而尾联亲切自然地唤客消暑,让人感受到友情的真挚...
关键词:方东树 尾联 《昭昧詹言》 
根蒂长在花常开——《暮春》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2期55-55,共1页张英华 
暮春翁格①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②,岁岁有东风。注释①翁格:清代诗人,字去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②根蒂:本指花根花蒂,这里主要指花根。阐发。不知何时,春风中,绿枝上一团团一簇簇曾经点亮游人眼眸的姹紫嫣红,已变成星...
关键词:清代诗人 活色生香 江苏苏州 绿肥红瘦 根蒂 翁格 暮春 
清流潺潺润物来——《沟泉》赏读
《作文(初中年级)》2021年第1期55-55,共1页张英华 
原文沟泉韩琦①遥派分流过近阶,潺潺终日泻琼瑰②。谁知到此幽闲地,多少余波润物来。注释①韩琦(1008—1075):字稚圭,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②琼瑰:珠玉,这里比喻像跳珠泻玉一般的泉水。阐发这首《沟泉》为《阅古堂八咏》之六...
关键词:古堂 为人处世 韩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