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

作品数:2533被引量:10902H指数:4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陈巍杨治良钟毅平王沛静进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心理学进展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
《心理学进展》2024年第2期819-827,共9页车丹 刘梦佳 
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及其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针对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探讨较为有限,并且现有研究结论未达成一致。有鉴于此,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互动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两阶段有调节...
关键词:领导底线心智 道德推脱 领导煽动辱虐管理 回报预期 
社会认知理论视域下的数字拜物教探析被引量:1
《心理学进展》2024年第1期292-297,共6页李仕君 
数字拜物教是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在数字时代具体分析的结果,是对当前“数字崇拜”现象的高度抽象总结。这一拜物教具有强大的抽象统治力,正在改变个人心理状态并重新塑造整个的社会心态。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个人和行为的高度稳定...
关键词:社会认知理论 数字拜物教 数字崇拜 
农村小学生音乐社会认知心理初探
《心理学进展》2023年第9期3777-3781,共5页王彦胜 
本研究选取了农村小学生被试若干名,让他们自由联想与“音乐”这个词语的相关事物名称,通过对这些词语进行统计分析,概括总结出了他们心中怎么样定义“音乐”。研究表明,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和统一的音乐概念,即一种主要包括唱歌、...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音乐社会认知 
心智化视频量表的编制——基于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被引量:1
《心理学进展》2022年第11期3709-3722,共14页吴明霞 方杨清 周雪朋 
心智化是一种根据自己和他人内部心理状态对行为进行觉察、理解和解释的基本能力。本研究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化下的心智化视频量表的发展过程。研究一(n = 97)以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选取了视频材料、收集了初始答案。研究二(n = 3593...
关键词:心智化 社会认知 量表编制 心理理论 中国文化 
自闭症谱系障碍道德判断的特点及未来研究方向综述
《心理学进展》2022年第10期3591-3595,共5页高美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神经发育障碍,典型特征包括社交互动障碍和刻板兴趣及行为。在临床上,自闭症谱系个体普遍表现出社会交往障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他们在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发展和执行方面与正常个体存在差异。道德推理和判...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 道德判断 道德推理 意图 社会认知 
双加工理论对选择性信任的解释
《心理学进展》2021年第8期1941-1948,共8页张宁 
幼儿有选择地从更值得信赖的信息提供者那里学习。然而,这种早期的选择性信任建立在什么样的认知过程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有研究表明,理性特质推理可能是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基础,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选择性信任并没有这么复杂。这篇文...
关键词:选择性信任 幼儿 双加工理论 社会认知 
腹内侧前额叶在多种心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被引量:1
《心理学进展》2021年第3期780-785,共6页刘佳 刘晓玲 刘映杰 张秀军 
腹内侧前额叶(VMPFC)是皮层和皮层下网络的关键节点。这篇文章综合了近几年对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研究,阐述了VMPFC在各种情绪、决策、社会认知和自我信息加工等四个心理功能领域的广泛作用。第一,VMPFC通过与杏仁核、终纹床核等相互作用,...
关键词:腹内侧前额叶 情绪 价值决策 社会认知 自我加工 
网络欺凌的成因:三种理论解释被引量:1
《心理学进展》2020年第12期1915-1922,共8页刘言 许渭生 
网络欺凌成因有三种理论解释: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来学会网络欺凌;日常活动理论认为网络欺凌是有动机的犯罪者(网络欺凌者)、合适的目标(网络受害者)和缺乏监护或父母监督三个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般压力理...
关键词:网络欺凌 成因 社会认知理论 日常活动理论 一般压力理论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综述
《心理学进展》2019年第6期971-977,共7页彭馨媛 
目前使用较多的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是能动性和社交性,二者涵盖了人类的两种基本特质:能力和热情,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两个核心挑战。对于能动性、社交性与自尊关系的探究目前还处于逐步深入的阶段,尽管国内国外发现了许多不一致的结果,三...
关键词:社会认知 能动性 社交性 自尊 
多领域人际敏感性概念辨析
《心理学进展》2018年第6期805-811,共7页李晴蕾 王怀勇 
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对其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虽然不良的人际敏感性对个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功能的消极影响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不同领域对人际敏感性的研究却具有显著差异性。本文从社会认知、人格与心...
关键词:人际敏感性 社会认知 人格 心理健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