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作品数:166被引量:218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孙国华李庆霞郝铁川王伟光陈兴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税法兜底条款解释规则的优化
《经济法论坛》2022年第1期113-129,共17页刘静 
目次一、问题的提出二、税法兜底条款的规范识别、特征解构与文本拨梳三、从文本到实践:税法兜底条款解释的实践观察四、多维构建:税法兜底条款解释规则的优化进路五、结语:认真对待税法兜底条款解释规则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在本质上受...
关键词:解释规则 兜底条款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多维构建 优化进路 问题的提出 税法 
马克思民族平等观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理财(审计)》2018年第6期61-64,共4页钱琎 
马克思的平等观有其特殊的生成基础,在其所处社会的动态的经济政治变迁中,马克思以变化的历史现实为角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平等观.但是平等观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一直存在,马克思平等观和以往思想家的平等观之所以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民族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 当代价值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 意义 政治变迁 历史进程 
三论法是“理”与“力”的结合
《朝阳法律评论》2017年第1期42-53,共12页孙国华 
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是认识法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关键,也是研究法的形成和运作不可偏废的两个基本问题。法是社会生活的综...
关键词:法律规范 内容与形式 统治阶级 法的概念 物质生活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法的形式 
为小学语文作业“瘦身”
《四川教育》2017年第16期64-65,共2页罗蓉 
作业的布置不能千篇一律,始终只围绕着课本。那与其说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在学课本。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业不要仅仅围绕“课本”家庭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检查。但如果教师的关注点...
关键词:语文作业 小学生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瘦身 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能力 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浅论道德规范及其社会作用
《改革与开放》2014年第18期46-47,共2页孙斐 
人类道德产生由萌芽到道德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从最初的简单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融合、传承、演化,逐渐变成了习惯履行的规则和规范并延续和发展着。道德是一个动态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变化会在形成和发展中...
关键词:道德规范 社会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形成 人类道德 文化融合 经历 
大学生参与权的法哲学思考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2年第21期7-7,共1页
大学生参与权的应有性:高等教育法治化的必然趋势从法哲学角度看,权利的应有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中,权利主体产生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主体自;身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据此,权利的应有性是权利...
关键词:参与权 大学生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权利要求 学思 教育法治化 哲学角度 文化传统 
澳大利亚见闻
《现代阅读》2012年第9期42-42,共1页
不上锁的手纸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裕,所有的公共厕所均免费使用,并免费提供手纸,这在其他发达国家也不多见。过去,手纸都是摆放在厕所里随便取用,后来由于外来移民增多,成分良莠不齐,不少人...
关键词:澳大利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见闻 公共厕所 发达国家 外来移民 顺手牵羊 免费 
邓小平幸福伦理观初探
《党史纵横》2011年第8期53-54,共2页林津如 姬海新 
幸福伦理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观念,这种幸福伦理观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而产生、发展的,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邓小平幸福伦理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础上,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时俱进,提出了许...
关键词:伦理观 邓小平 幸福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 意识观念 社会关系 社会实践 
论铁人精神在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运研究》2011年第9期13-19,共7页王悦华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精神动力之一。精神动力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人不懈前进的内在趋力,是一个社会整合精神资源、凝聚人心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铁人精神 中国工人阶级 品格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精神动力 社会实践基础 能动作用 现代社会 
唐宋茶道:流行与时尚的兴起
《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10期47-52,共6页李飞 郭萍 
唐宋茶道,萌芽于魏晋六朝,发展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唐宋茶道大行,究其原因,有诸多表现,本文不赘述他家之言,侧重跨学科的方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认为唐宋茶道是一种集群行为:流行与时尚;其传播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关键词:时尚意识 唐宋 茶道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心理学 魏晋六朝 集群行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