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

作品数:4944被引量:4188H指数:1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詹福瑞潘新和陈新汉杜宏春刘慧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年第11期11-12,共2页杨迎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下层文士所作,这组诗揭露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事实,反映了下层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忆徘徊、苦苦挣扎,以及下层文士对生死、生存价值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质疑。本文意在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特征,通...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悲情人生价值 
论魏晋风度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启示被引量:1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6期54-55,共2页欧阳莹 
在当代生态美学中,探讨得比较多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生态关系。深层生态学曾提出"人—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观点,在三者的关系中,人起着核心的纽带作用。由此可见,要想维护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从根本上在于从人自身出发,建立和谐的...
关键词:魏晋风度 精神生态 生命意识 审美化 
透骨的寂寞 明丽的忧伤——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生命意识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3期66-67,共2页李奕霏 
萧红作为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以诗意的笔致描绘了一幅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生"与"死"的画卷,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对于"生"与"死"的探讨。她诗意的语言、寓情于景的文字以及其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与意境,无不体现着她对于生命的...
关键词:萧红小说 生命意识 散文化 
生命的静与动——论废名《桥》与沈从文《边城》的生命意识被引量:1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3期70-71,共2页蒋旻君 
废名与沈从文的作品同属于京派文学,远离现实而贴近自然,并在田园牧歌中对生命做出终极思考。小说《桥》与《边城》是废名与沈从文的代表作,二者均体现了作家对生命、对存在的思考与认识,并构建出理想的生命形式与存在家园。然而二人的...
关键词:废名 沈从文 生命 
杜丽娘意象之生命美学阐释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10期73-74,共2页杨翠娟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杜丽娘意象体现了人的个体自我生命意识的充分觉醒。其中既有以杜丽娘至情为介质的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又有以杜丽娘意象为介质的创作主体生命意识的投...
关键词:杜丽娘意象 情感 生命意识 
浅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自然生态意识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第2期64-65,共2页石阳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生态环境为题材,体现自然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描写鄂温克人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表现出一种自然神圣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无限敬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
关键词:迟子建 生态文学 生命意识 原始文明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8期56-57,共2页方美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文学也因此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如果把这种转折看做是一个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说这种转折在汉末已显现出来。东汉末年,战乱迭起,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个体生命意识 中国历史 东汉末年 变革时期 魏晋时代 意识形态 文学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5期1-2,共2页何美玲 
《三国演义》中有规模庞大、形态丰富的死亡描写,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以死亡为镜鉴,折射出了英雄人物的生命意识、气节和男人之间友情等一系列的信息。死亡是英雄需要伟大而艰辛的超越,英雄的死与英雄独特的...
关键词:《三国演义》 英雄人物 死亡描写 生命意识 作品 镜鉴 
戴望舒散文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8期38-39,共2页金艳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的领导者,他在诗歌创作的同时,还有一批颇为不俗的散文创作,这在以往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他的散文在精神气质、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上体现了浓厚的现代性,表达了个体独特的人生体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
关键词:现代性 生命意识 情感性 
《活着》的存在主义解读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期141-141,共1页肖晖 
余华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他的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对死亡、荒谬、苦难以及绝望情绪主题的表达,都体现了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存在主义的言说,本文以《活着》为代表阐述其中蕴含的深层生命体验。
关键词:《活着》 生命意识 存在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