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学

作品数:30被引量:10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胡旭臧清林大志刘顺葛晓音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漳州师范学院渤海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科学咨询》《贵州社会科学》《唐代文学研究》《重庆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哥舒翰与盛唐文学被引量:2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20年第1期80-94,共15页胡可先 虞越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065)的阶段性成果
哥舒翰是盛唐时期的重要将领,他与盛唐诗坛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具有重要的关联。以哥舒翰活动为中心,以唐诗对于哥舒翰的表现进行印证,可以揭示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哥舒翰威震陇右,最能彰显其战功者是麦庄、石堡城与九曲诸役;至...
关键词:哥舒翰 盛唐文学 良将情怀 幕府文士 安史之乱 
浅议经济发展对盛唐文学的推动
《科学咨询》2019年第26期Q0001-Q0001,共1页赵庆华 
盛唐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都为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这样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是...
关键词:经济发展 盛唐 文学 
唐景龙修文馆学士及文学活动考论被引量:3
《文史哲》2017年第6期41-49,共9页胡旭 胡倩 
唐中宗景龙年间设置修文馆学士一事,见载于多种典籍,但矛盾之处颇多,似乎没有绝对准确的记载。通过对相关典籍的比勘考证,可知景龙二年、三年、四年皆有选任修文馆学士之事,在这三年中任过学士的共有二十九人,与《玉海》叙录《景龙文馆...
关键词:景龙 修文馆学士 宫廷文学 盛唐文学 
江东士族与初盛唐文学被引量:1
《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4期47-53,共7页李建华 
论及中古士族,一般按地域将其分成山东士族、关陇士族、侨姓士族、吴姓士族、代北虏族等。晋永嘉之际,诸胡南进,中原失据,造成中国南北大分裂。东晋时期,随晋室南渡的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开始融合,形成了本文所论述的对象:江东士...
关键词:山东士族 盛唐文学 江东 东晋时期 北方文化 南方文化 大分裂 侨姓 
方外十友与盛唐文学(摘要)
《唐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366-370,共5页胡旭 
就现存文献来看,方外十友的名号,最早出自《新唐书􀅰陆余庆传》.由于方外十友活跃在初盛唐之交,其中不乏引领当时创作风气的杰出文学家,因而对他们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其对盛唐文学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初盛唐 盛唐文学 综合考察 新唐书 方外 文学家 
方外十友与盛唐文学被引量:6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23-131,共9页胡旭 
方外十友是初唐后期的一个文人群体,其得名时间大致在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至垂拱元年(685年),此后交游虽然还在继续,但已非全部。陈子昂辞官归蜀后,这一群体基本上不复存在。方外十友之所以能形成,一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和人格追求比较一...
关键词:方外十友 盛唐文学 文人群体 
苏颋父名“瑰”的一条重要证据被引量:2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2期34-34,共1页林大志 
苏颋,初盛唐文学过渡时期值得关注的作家、诗人,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其父名现存两说,一作“瑰”(瓌),一作“环”(瓌),诸书所刻至今多存歧互。愚以为苏颋父名当以“瑰”(瓌)为是。《明皇杂录》所载苏颋轶事是极有说明...
关键词:苏颋 证据 过渡时期 盛唐文学 说明力 诗人 张说 
浅谈“四杰”诗歌的盛唐讯息
《青年文学》2010年第14期118-119,共2页尹红霞 
盛唐文学出现之前,"四杰"已经为纠正绮艳文风之弊找到了一条出路,从文学自身的特征中导引出纠正绮艳文风的办法。缘情依然是缘情。
关键词:诗歌意境 四杰 卢照邻 感情基调 盛唐诗歌 绮艳 盛唐诗人 盛唐文学 缘情 兴象 
留得诗书继世长——感记霍松林先生给我校的书籍字画捐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9-21,共3页王元忠 李应中 
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学,霍松林先生都说得上是天水人的骄傲。沐先生恩泽,天水人出外学习或开会,也便常常因此而为他人所格外地敬重。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面,而实际上先生对于家乡的感情和帮助远不止于这种声名的影响。
关键词:先生 唐音 图书 出版物 霍松林 《唐宋诗文鉴赏举隅》 中国古代文学 盛唐文学 当代诗词 天水市 诗词集 字画 
论中国文学的三次自觉——以建安曹魏文学自觉为中心被引量:9
《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132-140,共9页木斋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汉魏晋五言诗演变史"(2009B039)的结项成果
就文学史的宏观演变而言,中国文学大体发生过三次自觉——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盛唐文学的自觉、盛宋文学的自觉,它们都是针对一个漫长时代的不自觉而发生的文学飞跃。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自觉,其重要标...
关键词:建安曹魏文学 盛唐文学 盛宋文学 曹植 人性觉醒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