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转变

作品数:79被引量:6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孙之梅严明查洪德严明张鸣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韩愈两度南贬之心性特征与诗风转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30-36,共7页尚永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古流贬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8AZW014)。
唐贞元末至元和末,韩愈先后被贬阳山、潮州,其心理性格及诗歌风格均发生明显变化。阳山之贬时,韩愈面对的主要是在他看来属于暗中使坏而随之失利的一拨“群小”,故其所作诗歌讽喻与指斥并行,复仇与扳援同在,由此形成突出的政治性、攻击...
关键词:韩愈 两度南贬 心性特征 诗风转变 
从写景艺术看庾信诗风的南北嬗变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74-79,共6页温辉辉 
庾信的诗歌作品之间风格相差甚大,学者普遍认为南朝作品绮艳雕琢,北朝作品苍凉劲拔,但这一结论可进一步讨论。在对庾信诗歌作品进行南北分期的前提下,从写景艺术角度梳理了其南北诗风之间的关系,发现庾信的南朝作品除了清新自然之作外,...
关键词:庾信 写景艺术 诗风转变 南北朝 
“湖苏芝”对朝鲜王朝诗风转变的关键作用辨析
《东疆学刊》2022年第4期119-126,共8页王琳 严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汉诗史(多卷本)》,项目编号:19ZDA295。
16世纪朝鲜朝诗坛由宗宋转为宗唐,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学习对象上由宋调转为唐风,尤其是对杜甫的全面推崇。在此过程中,“湖苏芝”(郑士龙、卢守慎、黄廷彧)所起的作用极为关键。三人身居高位,汉诗造诣深厚,推动了当时诗坛宗尚风气的转...
关键词:朝鲜朝汉诗 “湖苏芝” 卢守慎 唐宋宗尚之变 
刘孝绰诗歌创作与梁代诗风转变
《新乡学院学报》2022年第11期28-32,共5页李鹏 
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1-045);亳州学院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团队建设项目(BYRXKTD202001)。
刘孝绰的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与梁代诗风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刘孝绰主要行迹的历史考察,深入分析其在世事变迁中的政治追求及性格特征的养成;通过对刘孝绰诗作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分析,认识其诗风的前后期变化;通过对刘孝绰...
关键词:刘孝绰 永明体 宫体 诗风转变 
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的萨都剌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2年第3期216-216,共1页查洪德 
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
关键词:诗歌精神 诗风转变 顾嗣立 诗歌内容 萨都剌 时事诗 别开生面 俊爽 
从沉郁悲慨到豪放飘逸——王韬前后期诗风转变及成因探析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22-31,共10页李婵妃 
1862年,怀才不遇的王韬因上书太平军献谋划进攻上海之策而遭清政府通缉。为避难,1867年王韬经上海远走欧洲。欧洲之行让王韬诗风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其诗风变化特征,以1867年为界,我们将王韬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风沉郁悲慨,表现为...
关键词:近代社会 王韬 诗歌风格 诗学价值 
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的萨都剌被引量:2
《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5-19,共15页查洪德 
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
关键词:元代 诗歌史 诗风 萨都剌 
陈子昂诗论与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海风》2021年第4期275-275,共1页关思琪 
初唐时期的富有盛名的诗人陈子昂,其诗歌呈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提出了“风雅兴寄”的复古思想,呼吁诗歌应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在诗风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即结合具体实例,分析陈子昂的诗论与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陈子昂 诗风转变 风雅兴寄 复古思想 诗论 复古倾向 文学史 反映真实 
赖和诗文的厦门书写被引量:1
《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5期71-79,共9页吴思捷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历史文化认同融合研究”(16JJDGAT002)。
赖和于1918年2月至1919年7月赴厦门任职,留下了众多诗文作品。从情感内核上看,其厦门汉诗创作反映了诗人郁结心境,这是他汉民族意识与日本医员身份的矛盾纠葛所致;从主题风格上看,诗人开始将视野投入广阔的社会现实,诗境勃然开阔,堪称...
关键词:赖和 身份认同 诗风转变 “他者”镜像 
歌德《浮士德》对冯至四十年代诗风转变的影响
《德语人文研究》2020年第1期58-67,共10页郑家欣 
冯至一生深受歌德影响,而在四十年代,冯至在其歌德研究中对《浮士德》给与了特别关注,并把"浮士德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冯至这时期的诗艺探索和诗学观念。他二十年代的创作多为抒发孤独寂寞的个人情感...
关键词:歌德 浮士德 冯至 十四行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