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例

作品数:92被引量:7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吴凤霞胡喜云谭廷栋范忠信段新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廊坊师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诠释学中的本体与主体的关系及其超越性意义--以中西思想史例为鉴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19-33,156,157,F0003,共18页田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宗教性视域中的生存伦理研究”(15BZX101)的阶段性成果。
在诠释者和被诠释者之间存在着一层根本性的关系,即主体和本体之间的不对称性关系,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本体对主体的超越性,诠释学因此具有某种源始神学特质。本体指向形而上学本源意义之域,意味着自由自在的自身性存在,在诠释学情境中...
关键词:本体 主体 诠释 超越性 中西传统 
唐國史“史例”發微
《古典文献研究》2022年第1期282-292,共11页李南暉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别集編纂及其文學觀念研究”(項目批准號21&ZD254)階段性成果。
史例,即史書的義例,是中國古代史書的命脉,是史法的核心,是一部著作内容表逹和文字組織的基木原則。柳詒徵《國史要義》云:“史之有例,亦惟吾國所特創,他國史家莫之能先。”①這種特别的著述傳統,在先秦時期周王室及各諸侯國修史之際業...
关键词:史例 《春秋》 國史 周公之 周王室 
高中历史课堂“诗文入史”例谈
《现代教学》2021年第25期59-60,共2页秦亚男 
基于当前课程结构改进的新形势,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诗文入史",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
关键词:诗文入史 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庫全書總目·陸氏易解》發覆:提要生成史例説
《中国四库学》2020年第2期121-136,共16页許超傑 
通過比讀《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與《四庫全書總目》,可以發現《總目·陸氏易解》在底本著録、版本考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訛誤。這種訛誤是在撰寫過程中不斷疊加而形成的,這就使提要修撰的過程性成爲考辯提要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從過程性...
关键词:《四庫全書總目》 《陸氏易解》 過程性 生成史 
传承红色基因,为大学生讲好习近平提出的“长征精神”——以任弼时参加长征为史例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20年第1期9-15,共7页苗体君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共‘三大’代表研究”(15YJA770014)。
2018年3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新增了习近平的“长征精神”。要把习近平抽象的“长征精神”讲好,更好地向新一代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就要选取一个既...
关键词:习近平 任弼时 长征精神 大学生 红色基因 
中国史例视角:社会维稳与经济发展之阶段演进
《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20期179-180,共2页杜林 袁小晴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贯穿着经济发展的始末。没有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可能造就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同时,经济发展为社会的稳定积攒了丰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经济保障的社会稳定,必然毫无力量,摇摇必坠。因此,...
关键词:社会 经济 稳定 阶段 关系 
魏源历史学说研究
《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3期22-23,共2页秦文 
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关于魏源的历史学说,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强调天地人物变而治也要变,善恶皆人性、人有"六根"就有六欲,社会历史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辩证的;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六经为文献汇选、...
关键词:魏源 历史发展学说 历史编撰理论 “六根”六欲 善恶皆人性 “今必本夫古”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史例与史法 
《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
《新世纪智能》2018年第2期41-41,共1页
明鉴数学之史,欣赏数学之美玩转数学之趣,理解数学之用带你走进美妙有趣的数学世界与会广大教师对资源库也给予高度评价:这套丛书带领所有爱数学、教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人们一起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每个专题都是智慧的结晶。——何...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典型 联系 资源库 特级教师 史例 
清儒以史法、史例治《尚书》析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177-181,共5页刘德州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尚书>学研究"(14CZS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2016M591931)
清代部分学者认为,《尚书》篇章出自史官之笔,有严格、高妙的法则与定例,即史法、史例。他们或以此来考辨晚出古文与《书序》之真伪,或以此来辨析经文疑义,皆可自成一说。这种观点与做法应该是承袭宋元儒者而来。对于这一现象,赞成者有...
关键词:《尚书》 史法 史例 清儒 
有意味的政治形式——鲁迅“立此存照”系列文本的考释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167-174,共8页李国华 
鲁迅"立此存照"系列文本既经由蔡元培重新阐发的《春秋》史例,与儒家道统发生了关联,其形式渊源于非文学的注疏之学,又临界于同时期的"纯文艺"作品,其形式也表现出反抗文学的特点。因此,"立此存照"系列文本在鲁迅手中成为有意味的政治形...
关键词:鲁迅杂文 形式 政治 史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