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誓愿

作品数:28被引量:1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武氏莉史全超朱国华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中国佛教协会杭州佛学院江苏溧阳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佛教文化》《佛学研究》《佛教文化(北京)》《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四弘誓愿
《五台山研究》2023年第3期53-58,共6页平燕红 
第7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日本称名寺所藏稀见汉籍佛教文献的调查与研究”(2023M731618);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佛教中国化与中日文化交流研究”(23ZXC001)。
中国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菩萨戒,作为菩萨戒的重要部分的发愿,尤其是显教的四弘誓愿与密教的五大愿作为现今僧俗两界公认的正式发愿方式为人所熟知,从印度就有的誓愿在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发展,直至《菩萨本业经》提出了法华四句...
关键词:四弘誓 四弘誓愿 五大愿  概念构造 
智者大师的“四弘誓愿”观
《法音》2022年第4期63-67,共5页释悟尘 
一、前言四弘誓愿,每日功课时须持诵。誓愿,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件事。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共通之愿,称之总愿。“四弘誓愿”,简称四弘誓、四弘愿。除此之外,菩萨另发的誓愿,称为别愿,如阿...
关键词:四弘誓愿 智者大师 药师佛 经论 阿弥陀佛 持诵 修行 菩萨 
关于在全国佛教界继续大力深入开展讲经交流活动的倡议书
《法音》2017年第10期21-22,共2页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本分事,是践行四弘誓愿、传佛心灯、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广利有情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发挥佛教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引导全国佛教界主动担当讲经说法重任.形成学习经...
关键词:佛教 交流活动 倡议书 四弘誓愿 僧伽 修行 精力 
王鼎钧:天地有文学,杂然赋流形
《语文世界(中旬刊)》2017年第7期9-13,共5页余丹 
亲历了中国几十年来重要时期的种种国难家仇,国家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变迁在王鼎钧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已九十二岁高龄的他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对文学、对人生的赤诚之心似乎愈发澄澈纯明。他曾为自己写过一份简介,其中亦含有自我...
关键词:王鼎钧 文学 天地 个人命运 淡泊名利 自我评价 四弘誓愿 佛家 
应致力于佛教的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
《法音》2016年第4期1-1,共1页
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新的重大改革措施。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供给结构 结构性改革 生产力水平 十二次 领导小组 中央财经 供需关系 四弘誓愿 供给理论 佛教协会 
六祖慧能对“四弘誓愿”的新解被引量: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104-107,160,共4页武氏莉 
六祖慧能是禅宗创立的高僧,他主张"即心即佛"、"自性自度"等。其说法从内心说起,从来不受任何约束。"四弘誓愿"是佛教的根本法门,他对此法门有特殊的理解,并有独特的阐释。
关键词:六祖慧能 坛经 四弘誓愿 
王鼎钧:大气游虹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年第10期14-17,共4页朱国华 
看到一本书名《王鼎钧论》的书,作者戆描写到: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
关键词:生命历程 人生经验 王鼎钧 基督信徒 四弘誓愿 中国人 观察力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下)
《法音》2008年第4期38-53,共16页学诚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 现在谈出家修学的十条原则,这十条是对前面“志、道、德、才、学”的具体落实。学习了佛法的理论,却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得到真实的受用,那佛法就只成了知识,就和我们出家学法的本意相违背。我们每...
关键词:出家 师表 成人 四弘誓愿 操作层面 修学 佛法 实践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及开展(二)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2期62-65,共4页大导师 
关于四圣谛的解释,真是百家齐鸣、万众宣说。佛陀在《华严经》中更把四圣谛分为各种世界的四圣谛,如娑婆世界、密训世界、最胜世界等,举出四圣谛的同义异名,今略举如下:
关键词:宗教事业 宗教文化 佛教 娑婆世界 密训世界 最胜世界 丰溢世界 离垢世界 大乘 小乘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及开展
《佛教文化(北京)》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大导师 
佛陀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然而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体而设定的义理层次,经过世间的实践就发展成为“四弘誓愿”:所谓苦谛,凶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
关键词:四弘誓愿 佛陀 四圣谛 真理 佛法 小乘佛教 义理 大小 层次 实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