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

作品数:474被引量:566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李瑞哲姚卫群贝波再吴之清安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至尊宝的选择里,根本没有爱情
《南风窗》2024年第21期32-35,共4页向治霖 
死后终于看明白一切的至尊宝,早就把爱情放下。他对生命也没有执念了,这对应佛家所说,断情绝爱,脱离轮回,算是修得了一个小乘正果。星爷与西游记的故事有缘,缘分这东西,很玄。
关键词:西游记 至尊宝 小乘 故事 爱情 有缘 
南宋《五百罗汉图》世俗内容解析(三)
《艺术品鉴》2024年第6期126-135,共10页杜恩龙 
接上期关于每幅画的命名。2011年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与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对《五百罗汉图》中的题记文字进行了光学分析,确认现存94幅罗汉图中有48幅有题记。罗汉在小乘佛教中是修行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排第三,仅次于佛陀和菩萨。在...
关键词: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国立博物馆 弘法 日本奈良 光学分析 内容解析 修行 
《回诤论》与龙树解“空”
《法音》2023年第7期23-27,共5页郑宇恒 
一、《回诤论》和龙树“中观”思想《回诤论》是龙树六论之一,是由二十首偈的反论、五十首偈的答论,另加一首“结颂”,计七十一首偈颂所构成。此论记录了龙树与正理派(Nyāya)和小乘佛教的论诤过程,并在论诤中表达了龙树的中观思想。与...
关键词:《大智度论》 中观思想 《中论》 小乘佛教 偈颂 龙树 正理派 
由祆入释:再论高昌北凉时期的佛教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23年第1期3-16,共14页张重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项目编号:17ZDA233)的阶段性成果。
高昌北凉统一吐鲁番盆地后,以汉传佛教为核心的大乘部派迅速发展。大乘佛教势力与世俗统治集团建立起了密切联系,获得了社会上层的广泛认可和推崇;而盆地内部原有的祆教和其他宗教势力随之衰落,主流宗教信仰逐步由祆教转向佛教,同时期...
关键词:高昌北凉 佛教 祆教 大小乘 
七年之约
《中国书画》2023年第5期127-127,共1页王凯 
佛陀涅槃后,逐步产生了原始佛教,最初的佛教艺术不允许表现凡人形象的佛陀,只采用象征、隐喻和暗示的手法,例如法轮、菩提树、金刚座、佛足印、莲花以及供奉佛舍利的卒堵坡(佛塔)等。上千年来,佛教传播的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印度南...
关键词: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 佛教传播 小乘佛教 佛舍利 印度北部 印度南部 佛教艺术 
佛教常识答问
《佛教文化》2023年第1期122-123,共2页赵朴初 
问:什么是八教?答: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后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
关键词:佛教常识 大乘教 小乘教 圆教 圆融无碍 别教 教理 四教 
丝路文化艺术明珠——龟兹
《上海集邮》2022年第10期13-16,共4页冯赐杭 
西域胜境——古代龟兹(图一)在张骞出使西域(1992-11-4)之前就已立国了。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于古印度、古希腊—罗马、波斯、汉唐等文明的交汇点,又是丝绸之路西域段的重镇,所以龟兹不仅长期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佛教中心,而...
关键词:伊斯兰化 小乘佛教 讲经 龟兹佛教 佛事活动 丝绸之路 全盛时期 丝路文化 
汉传佛教·阿罗汉
《美文(上半月)》2022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文Arhat的音译,又称“阿罗”。小乘佛教将罗汉当作最高果位。罗汉从小乘的自我解脱目标中走出来之后,担负起大乘赋予的护法之大任,佛教中的罗汉队伍迅速扩大,从四大罗汉后,又涌现出十六、十八、五百、八百等...
关键词:玄奘法师 小乘佛教 法住记 十六罗汉 吴越 烟霞洞 
“乐小法者”的四相观——从历史语境考察《金刚经》的一句经文
《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1期58-67,共10页樊舟 
无我思想是佛教区别于别教的核心主张,无论大乘、小乘理应都不违背。而四相(四见)是对“我”的四种妄执,与无我思想相牴牾。然而,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却明言小乘信仰者执著于四相。在《金刚经》的六大汉译本中①,只有罗...
关键词:小乘 四相 有我论 无我论 
淳菁阁的诗笺(二)
《世界文化》2022年第2期I0001-I0004,共4页刘运峰 
(三)罗汉笺在鲁迅和郑振铎编的《北平笺谱》中,收录了淳菁阁刻制的16幅罗汉笺。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译自梵语,意即应供,当受众生供养。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是次于佛、菩萨的第三果位;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佛弟子可以修行到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大乘佛教 佛弟子 小乘佛教 (二) 阿罗汉 梵语 郑振铎 修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