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

作品数:542被引量:319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树俊黄石明季芳桐蔡文锦邵晓舟更多>>
相关机构:泰州市委党校扬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哲学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罗近溪著作关联之初厘定
《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4期60-65,共6页程海霞 
作为泰州学派的中坚,罗汝芳(以下简称“近溪”)在中晚明尝掀起很大波澜。究其缘由,则牵涉其生平经历、学术宗旨与思想流衍。而欲对此展开讨论,实须借助于近溪之著作。四库馆臣言:“其(汝芳)学出于颜钧,承姚江之末流而极于泛滥,故...
关键词:近溪 泰州学派 学术宗旨 罗汝芳 颜钧 流衍 杨起元 耿定向 四库馆臣 赵志皋 
明儒罗近溪的乡约思想与实践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3期119-128,共10页马晓英 
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为旨归的学术思想和“以讲会乡约治郡”的伦理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中或流荡虚无而近禅、或“不复为名教所羁络”的狂侠倾向,促...
关键词:思想与实践 乡约 罗近溪 泰州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实践 学术思想 赤子之心 
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明儒颜钧的体仁工夫论探析之一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101-108,共8页马晓英 
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的体仁工夫论及实...
关键词: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儒学 实践 探析 民间化 
王艮“淮南格物”论概念系统的再疏释——并论其对《大学》文本的解读被引量:4
《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47-54,共8页黄卓越 
王艮“淮南格物”说源于对《大学》文本的独特自解,由此而使其学说体系与阳明分途而行,并借之确立了泰州学派特有的理论旨向。虽然学界也曾尝试对之做过一些解释,但因对这一论说实际存在的复杂性缺乏估计,未曾涉入对其概念布局、概念间...
关键词:王艮 “淮南格物”论 《大学》 泰州学派 “修身” 
明代心学的形成机缘及其时代特色被引量:3
《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81-91,共11页丁为祥 
心学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思潮。对于心学的命题 ,与其从它的理论师承与学派共性中分析 ,不如从其主体的生存境遇中揭示。因为正是具体的生存境遇 ,才包含着其主体思想的真实寓意 ,从而也包含着其学派的真正秘密。由此出发 ,本文依次分析...
关键词:明代 心学 时代特色 白沙 王阳明 泰州学派 
何心隐的思想及其定位被引量:2
《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80-86,共7页任文利 
本文阐述了泰州学派之何心隐继承泰州家风,对理学话语包括王阳明心学的语境的走出。何心隐通过对理学传统范畴心、性、欲与泰州学派重要范畴身、家的重新定位与审察,指出儒家道德性命之学的重构必须走出内向化的思路。所谓“走出”,关...
关键词:泰州学派 理学 绝对 王阳明 神道设教 心学 范畴 儒家道德 定位 法则 
颜钧的平实之学
《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105-113,共9页李承贵 
颜钧哲学思想的基调是儒家的。但颜钧在儒家思想的宣传、儒家理念的实践和儒家经典的解读等方面,都与儒家的传统方式有异,由此使颜钧学行思想表现为“率性而行”、“儒禅兼济”、“放心体仁”、“自立无私”四大特征。具此四大特征的颜...
关键词:颜钧 平实之学 儒家思想 学行思想 泰州学派 
贵州的王门后学被引量:9
《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75-81,99,共8页刘宗碧 
关键词:王阳明 王门后学 贵州 “知行合一”说 心学 罗近溪 邹元标 阳明思想 泰州学派 书院 
刘宗周思想的历史地位被引量:3
《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73-82,共10页杨国荣 
刘宗周(蕺山)可以看作是宋明时期最后一个理学家.他虽然未能开创一个时代,但却终结了一个时代.作为理学中人物,刘宗周一生关注的重心,大致不离心性之域.诚如全祖望所说,“蕺山之学,专言心性.”(《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鲍琦亭集》卷十...
关键词:刘宗周 理性本体 气质之性 非理性 义理之性 理性规范 实践理性 理性化 泰州学派 心性之辨 
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
《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期97-103,共7页庞万里 
在王阳明的学说中本身包含着虚无与实有二个方面的矛盾,既有儒家实学成分又有禅学成分。王阳明死后,王门后学发生了思想派别之分化,出现了禅学化和实学化二种不同的倾向,而分成禅学派和实学派两大基本派别。 王阳明在后期把“致良知”...
关键词:王阳明 无善无恶 本体与工夫 四句教法 为善去恶 现成良知 泰州学派 “致良知” 钱德洪 王门后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