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

作品数:619被引量:730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黄钊许建良陈鹏康宇方尔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儒家道德中心主义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话语的同构性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53-59,共7页章林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研究”(编号:23&ZD010)。
儒家道德中心主义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话语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构性。首先,儒家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同马克思早期国家和市民社会之分具有同构性,他们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表达了对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肯定。其次,马克思在其科学的...
关键词:儒家 道德中心主义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同构性 
“道并行而不悖”:儒家道德中的运气与意志自由
《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12期70-77,共8页吴先伍 
威廉斯认为,由于道德行为受到偶然性运气的影响,因而道德行为都是“有条件的”,这就否定了康德的意志自由理论,进而动摇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念。在儒家看来,运气与意志自由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运气并不会动摇道德。道...
关键词:运气 意志自由 儒家 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 
王弼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建——以“德”为中心的探讨
《孔子研究》2024年第4期45-53,158,共10页刘勰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易学的天人之道研究”(项目编号:23FZX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弼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建,是以“德”论为中心展开的。王弼认可的“德”即“上德”,其在德性层面体现为自然的道德情感,这是仁义礼智的内在基础;其在德行层面体现为无为,仁义礼智为其外在展现。王弼重建的基于自然道德情感的仁义礼智,...
关键词:王弼  自然 道德情感 仁义礼智 
论孝是儒家道德动力之源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64-68,共5页亓梦杰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BZX11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2022年度重点项目(2022sxzz008);安徽工程大学研究生质量工程2023年度项目(2023yzl063)。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生也”不仅强调孝(悌)是儒家道德体系的本源,而且表明孝(悌)是儒家道德生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孝能够激发人珍爱自己生命、关心父母健康,加强“智、仁、勇”全方位的能力训练、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炼;能够推动诸...
关键词: 儒家道德 道德动力 
论中国传统德育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对儒家道德的分析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张舜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年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国传统德育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4129043101)的研究成果。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
关键词:儒家   道心 师德师风 
儒家道德认识论蠡测被引量:1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41-49,共9页龚建平 马源 
儒家道德认识论既涉及对儒家思想系统中常见的“知”的内涵的理解,也包括主体对自身及他人道德活动之过程、后果及规范的反省与认识,并贯穿于个人道德活动的始末。儒家道德认识论通过“听言”“观行”“观德”等实践行动得以表征,在根...
关键词:儒家 道德认识 可能性 必要性 生成契机 
汉代纬学儒家道德神学化的系统阐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28-35,共8页祁志祥 
汉代儒学昌盛的两大思潮是经学与纬学。纬学是诠释经学的产物。因为其中多神学预言,故称“谶纬”。纬学产生于西汉后期哀、平之际,经王莽新朝奖倡,至东汉光武帝定纬书为士子必读书达到极盛。明帝、章帝命根据谶纬重新解释《五经》章句,...
关键词:汉代纬学 《七经纬》 《河图》 《洛书》 论语谶 孔子神化 刘勰《正纬》 
孟子性善论与儒家道德主体精神的证立
《朱子学研究》2023年第2期276-290,共15页郑治文 
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项目(项目编号:TSQN201812060);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君子人格及其教育涵养研究”(项目编号:2021RXTD001)。
儒学是成德之学。儒家人文精神的重点落在道德性上,而儒家道德精神的重点又落在主体性上。合而言之,“道德主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特质所在。自孔子以仁注礼,开创儒学,儒家道德主体精神便由孔子仁学而奠基。“为仁由己”“人能...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 现代新儒学 为仁由己 心性儒学 儒家道德 道德主体 主体精神 性善论 
儒家道德精神的坚守——读梁启超《德育鉴》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11期95-96,共2页胡思慧 
作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在上个世纪之交提出对全体国民的精神世界进行变革的要求,通过公民层面的道德教育塑造出“新民”。1905年,在以反思对“新民”进行“公德”教育的基础上,梁启超回到儒学的本真要义——内...
关键词:儒家道德 德育观 为己之学 道德教育 道德精神 梁启超 传统儒家 百科全书式 
《周易》震卦中的勇德观及其道德哲学意涵
《前沿》2023年第5期128-135,共8页陈志雄 
《周易》震卦首先是取义于“震动”之意的通说,而非执泥于对历史上一场地震的事实性记述,更不能依《大象传》旧说取“雷震”之象立意。此两种说法有其难掩之误读,需要澄清。当明乎其“震动”之意的渊源后,震卦的人文意蕴及其道德内涵才...
关键词:《周易》 震卦 勇德 人文语境 儒家道德哲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