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蕴

作品数:2628被引量:3601H指数:1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立杨国荣唐善林张启忠席旭刚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吴汝纶外交辞令的生成和内蕴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5年第1期171-174,共4页余梦婷 
吴汝纶历经学西学、办教案、振国教、访日本等诸多事件,逐渐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不仅具有论说艺术,还蕴含了吴汝纶个人复杂的中西文化观和民族自尊性。他将桐城文论中的“义法”理论融入自己的外交辞令中,既呈现出...
关键词:吴汝纶 洋务思想 外交辞令 “义”与“法” 
美丽总是令人哀愁——再谈《边城》的悲剧审美内蕴被引量:1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年第7期134-136,共3页李路 
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湘西世界”,但牧歌风致的背后隐藏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剧内涵。沈从文通过翠翠家庭中代代相传的悲凉命运揭示了文本的悲剧内核,又通过残缺的家庭结构和热闹的节日氛围建构了文...
关键词:《边城》 悲剧性 审美内蕴 
阮籍的玄学思想及其《咏怀诗》的思想内蕴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年第2期115-118,共4页龚家铭 
阮籍身处魏晋之交,深受玄学思潮的影响,在崇尚“自然”的同时,努力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对立关系。“名教”与“自然”的紧张和对峙造成了他心灵上的极度不安与苦恼,从而激起了他对生命的痛彻感悟。阮籍对曹魏的同情态度,也导致他...
关键词:阮籍 《咏怀诗》 玄学 诗酒 
试析《平凡的世界》中的文化差异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2年第12期137-139,共3页王科州 吴晓棠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既具有宏观叙事又有精细描写的,恢宏与细腻相得益彰的经典作品。小说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弘扬了崇高的奋斗精神,所表现出的文化方面的差异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传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文化内蕴 文化差异 
山水文学中的情感内蕴及意象之美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12期38-39,共2页段继红 
一流本科建设工程——上海市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诗意人生》,2016年。
我国的山水文学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成于魏晋,盛于唐宋,变于晚明,真实地反映了历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审美价值,有着独特的情感内蕴和意象之美。
关键词:山水清音 审美情趣 精神家园 
真精内蕴 大美不言——解读徐甲英山水画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8期178-179,共2页程义伟 叶立群 
徐甲英以辽南为母题的壮美山水,有着远高出一般画家的意境与格调。他的山水画风格和气质脱胎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来源于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他的山水画的技巧的升华,画作的格调与意境,多来源于自身所具的修养与人格。
关键词:徐甲英 山水画 格调 意境 
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蕴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2期101-102,共2页解舒淇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非常多的经典著作,《水浒传》就是其中之一。在《水浒传》中有非常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刻画十分深刻。本文本着客观的态度从儒家和宋代的背景下分析《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对《水浒传》...
关键词:儒家学派 宋代女性地位 《水浒传》 
风雨飘摇中的仁者情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蕴新解被引量:2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9年第2期48-49,52,共3页王以兴 
山西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一般科研项目"儒道互补与明清通俗小说研究"(编号:2018CYJ34)阶段性成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体现作者仁者情怀的经典之作,然学界并未切实把握到它的精妙细微之处。其中"彻"当释为结束;"广厦"乃国家朝廷的象征;"安得"则暗示了对国家中兴以及英豪志士的呼唤和期待,而这均需要结合着"风雨飘摇"的文化意...
关键词:“彻” “广厦” “风雨飘摇” 仁者 
浅析生态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审美内蕴被引量:1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年第7期88-89,共2页郭维易 
除了电影发展状态规模和表现形式不同外,中外生态电影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造成个中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各国电影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普世信仰也存在很大差别,便造成了现...
关键词:生态电影 呈现形态 审美差异 
生命意识的空缺——兼论鲁迅小说《药》之反讽艺术的内蕴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年第9期45-46,共2页熊玫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在探讨革命、人生问题的过程中,毫不留情又无可奈何地展现了"活着的人"生命意识的空缺。而这一主题又是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段达成的。具体而言,文本的反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求生与杀生相互挤压形成的...
关键词:《药》 生命意识 反讽 象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